283
 
本期主题:逆境是良师







古德云:「佛祖圣贤,未有不以逆境为大炉韝者。」
凡愚以逆境为苦,怨天尤人;智者以逆境为师,磨炼心性。
行者于千万境界中,动心忍性,随处作主,
必能成就解脱,圆成定慧。


顺逆作主心自在──惟觉安公老和尚开示

编辑部整理


  凡是做人,生活中就离不开苦与乐。苦、乐也是相对的。顺境现前时,感觉一切都很自在、很舒适,就称之为乐受;如果得意忘形,业障现前,这个乐就坏掉,马上就要受苦。在逆境中更是苦,例如碰到障碍,遇到一些小人、恶人,处处不如意,做什么事情都不顺利,心当中患得患失,乃至身体多病、外在环境给我们的种种刺激,使我们身心烦恼,真正是身苦、心也苦。有这些境界现前时,我们应该本着什么样的心境、观念来修行?这是很重要的事。

安忍以伏心 顺逆皆不动

  初初发心修道的人,无论遇到顺境或逆境,首先要调伏我们这念心,如《金刚经》所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不光是逆境,就是顺境也要降伏此心,所以顺境、逆境都要修忍。

  在逆境时,处处不如意,这时必须调伏我们的心不起瞋心、不起烦恼、不怨天尤人,所以在逆境中要修忍。顺境中为什么要忍?佛经云:「忍色忍欲难」,我们看到外面好的境界,要做到忍心不动,对好的事物要不起贪念,忍下心当中的欲爱、色爱,所以在顺境中也要修忍。

  不仅佛法上如此,世间法也强调要修忍,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儒家也强调「修心养性」,要想成就一番大事,就必须要忍耐,这是一种修行、修心的工夫。历史上,有「韩信受胯下之辱」的公案,韩信年少时很贫困,经常喜欢配把宝剑在身上。有一次,一位少年看到韩信背着宝剑,便故意侮辱他:「背一把宝剑有什么了不起?如果真是英雄好汉,就把我杀了;如果没这本事与能耐,就从我胯下钻过去。」若是一般人,忍不下来,肯定会杀了这个少年。然而,韩信却能忍受这种侮辱,不但没有挥剑杀人,还乖乖地从这个少年的胯下钻过去,做到了被辱不瞋,就是一个忍字。假使忍不下来,受到人家的侮辱,心当中马上脾气就来了,和人家吵架、打架,到最后可能连命都没了。相反地,若是忍得下来,做到忍心不动,能够「以静制动」,心中自然能产生定力、智慧。

  面对种种境界不但要忍,进一步还要甘心甘受,能逆来顺受、不到处抱怨。我们学佛,懂得因果的道理,就要思惟这些都是我过去所造作的恶业、恶因,现在果报成熟,就要受报,今生还了就了了,所以不论病来了、遭人打骂、受了苦、吃了亏……都不要到处抱怨,不但能甘心忍受,而且心中没有一点怨气,不生一点烦恼,如此吃苦了苦,业障就能消除。

  释迦牟尼佛过去有一生是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来割截他的身体,用刀将两只手、两只脚砍掉,歌利王问:「你恨不恨我?」释迦牟尼佛说:「我甘心甘受,如饮甘露。我不但不恨你,而且我发愿将来成佛第一个就要度你。」歌利王就是防陈如尊者的前世,所以释迦牟尼佛成道后,第一个就度防陈如尊者。修行就是要有这种心量、这种认识,道业才能成就。

心境俱一如 入道得解脱

  心当中一起心、一动念,我们都要知道;假使不能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要如何去忍呢?例如在团体当中常会有是非,就是因为不能忍。别人说我们一句,心中起烦恼,忍不下去,就想回嘴;看到人家做事情不如自己的意,心里面发痒,忍不下去,就想说东说西、甚至干涉人家;或是受了一点苦,便马上向别人吐苦水,起种种是非……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没有忍的工夫,不知觉察、觉照自己的起心动念。

  修行有心、有境;有主、有宾。主,就是这念心;宾,就是外面的境界。能够心、境调和,修行才会有所成就。外面的境界虽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住我们这念心,作得了主,就能转外面的境界,如此就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假使遇到事情时,这念心迷迷糊糊、不清不楚,听到外面一点点风声,马上就盲从附和,就会方寸大乱被境界所转,遇到坏的境界,就会受苦受难,遇到好的境界,最后也不免乐极生悲。

  这念心要如如不动,才能产生智慧;有了智慧,自然而然就能转境。要达到这种心境,平时就要薰习禅定、契悟本心。所谓「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当「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这八风现前时,心都能如如不动,有了定力、智慧,就能化戾气为详和。禅宗所谓的「悟」,就是悟到如如不动、了了常知的这念心。做到了,自然而然就能够调和身心,境界也就转过来了。进一步做到心境一如,心清净、心安定、心如如不动,没有贪瞋痴,外面的境界就会转化成净土。

  《六祖坛经》云:「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无论是顺境、逆境,都是在磨炼自己。在顺境中,有师长的鼓励,有同参道友的赞叹,这时看看自己心中是不是能保持平静?有没有得意忘形?有没有我慢心?假如这念心能保持不动,就能成就解脱,这是在顺境中成就自己;在逆境中也是如此,古德有云:「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有人经常指责我,是在成就我,就是我的善知识、良师益友。能这样想,不但对他不生气,而且心存感激,所有的障碍、烦恼就没有了,这就是在逆境中成就自己。所以,顺境可以入道,逆境也可以入道。

  佛经的道理很多,归纳起来就是事和理。从事上再归纳就是因果,理上进一步说明就是心性。修行能掌握这两个原则,做什么事都能无往不利。无论是世间、出世间,都是有因、有果,因上努力就是事,由于事上的努力,最后就能使我们的清净心现前,清净心现前就能得到解脱,这就是我们修行的最终目的。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