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
 
本期主題:慎言養德 人所敬信







古德云:「學道之士,凡有所欲言,當籌之於心,
揆之於理,離諸諂曲,質直無偽。」
行者莊敬自覺,言寡尤,行寡悔,令人如沐春風。
但淨口業,自植厚德,遠離顛倒,直契無為。


寡言護口 愛語攝眾

文/見髦法師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互相理解的工具。在生活中,語言用以表達、溝通,幫助思考。在佛法中,語言則是一個方便,透過文字般若,令眾生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幫助我們自覺覺他。

寡言無咎 正念之言

  三業之中,身業最粗易察,意業微細難覺,而口業看似無傷大雅,實則最容易忽略而造惡口之業。反省過去的種種言行,每當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聊天內容不離世間五欲,言談時總圍繞著人我。得意時,便隨順習氣,掉舉戲論,高己卑人;幽默也非出於自嘲,目的不外乎藉此得到關注,讓小我獲得滿足。然而「大喜易失言」,雖是無心之言,卻成傷人之斧,誤會間隙油然而生,是故古人云:「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

  在海外弘法,由於語言的障礙,有時難以向對方表達內心真正的想法,少了能和居士隨興話家常的機會,雖然如此,卻意外地發現其對修行的益處,令自己反省到過去平日不自覺的輕浮玩笑,以及隨著習氣脫口而出的戲論言語。

  弘一大師在《改過實驗談》開示中提到,「寡言」實乃修行改過的重要行持。《易經》云:「括囊无咎,慎不害也。」如囊袋之口,謹守慎護,束之無令外漏。修行人亦如是,須審慎檢視每次對話的目的、起心動念如何?誠如高峰原妙祖師所說:「開口動舌,無益於人,戒之莫言。」時時提醒自己,言時知言、正念善言。事實上,從究竟理體而言,實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說,然凡夫眾生意識分別熾盛,在清淨本然、無二法中,妄見對錯,斷論是非,不知一切五蘊四大,皆是識心計度所感,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二諦圓融 自利利他

  出家之後,有因緣與友人會面,關心彼此的近況,也分享在寺院裡的生活。相談間,友人回饋,比起過去,自己現在談話內容變得較有意義。

  有幸能在道場中,早晚諷誦經典,薰修正法,以清淨梵音讚佛及僧;與師兄弟交流法益;以愛語鼓勵居士;在法上精進,以法布施供養有緣眾生。《瑜伽師地論》提到,所謂「愛語」略有三種。一、慰喻語:面對眾生時,能主動歡喜上前關心近況,和顏悅色、親切問候,從心底發出真誠的歡喜心,讓人感受到溫暖。二、慶悅語:能發覺並隨喜讚歎對方良善的品質,從生活的平凡細節中找出殊勝處,加以肯定,令人歡喜慶悅。眾生在煩惱迷惘中,缺乏信心,對於當前現有的福報,不知不覺,這時從內心誠懇申發,稱揚善法功德,便能啟發其本具善根。三、勝益語:以法水滋潤眾生心,令其獲得法益,生起敬信。此三種語,初結眾生緣,次結歡喜緣,後結出世法緣,用慈愛之言,利樂有情。

  修行人平日善護口業,體悟真諦妙理,有因緣時,也能善用言語護念眾生,隨順俗諦,寒暄問暖,口吐妙香,令覺法樂,普薰眾生,起發無上道心,自利利他,共證菩提。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