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
 
本期主題:慎言養德 人所敬信







古德云:「學道之士,凡有所欲言,當籌之於心,
揆之於理,離諸諂曲,質直無偽。」
行者莊敬自覺,言寡尤,行寡悔,令人如沐春風。
但淨口業,自植厚德,遠離顛倒,直契無為。


實語為因最勝業──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

編輯部整理


  「禪者,佛之心」,我們學佛,要向佛的身、口、意三方面來學習。以口而言,要學佛的口業無失,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言、不綺語,這是從消極面來說;進一步要能弘揚佛法,勸善規過,這是就積極面來說。

離口四過修正語

  要想達到口業沒有過失,就必須戒除四種口過。第一,不惡口。講出來的話很粗魯,讓人聽了起煩惱,這就是惡口;不僅是對人,對物也是一樣,例如下了好多天的大雨,便不斷抱怨、罵風罵雨,這也是惡口。天災是由於眾生的貪瞋癡三毒所招感,每個人都沒有貪瞋癡三毒,外面的天災也就沒有了,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不知道檢討反省,遇到颳風雷雨、烈日驕陽,乃至於寒暑氣候惡劣,馬上就怨聲載道,這都屬於惡口。

  第二,不兩舌。在兩者之間搬弄是非,挑撥離間,破壞彼此和合,就是兩舌語、離間語。例如對張三說李四不好,對李四說張三不好,從中挑撥是非,自己幸災樂禍、看笑話,都屬於兩舌。

  第三,不妄言。看到說沒有看見,沒看到卻說看見了,說謊騙人、講虛妄不實的話,就是妄言。還有一種是大妄語,「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沒有開悟說自己開悟了、沒有得到禪定說自己已經得到大禪定了……亂吹亂擂,這就是大妄語。犯了大妄語,就要墮入惡道受苦,所以我們要說正語,千萬不可以說大妄語。

  第四,不綺語。所謂綺語,就是花言巧語,華而不實、沒有意義的言論。講話誨淫誨盜、言詞輕浮,例如說黃色笑話,令人打妄想,這些都是綺語戲論。

  口業要清淨,就必須做到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言、不綺語,講話要實實在在、要正。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平時講風涼話、俏皮話習慣了,一不注意就講出來,敗了事還不知道,種了惡口的因就要受惡報。修行就是要改變自己的習氣,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所以要經常檢討反省,我們所講的話有沒有過失,三思而後行。

清淨梵音攝眾生

  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是過去在因地修行福慧所得的果報。真正做到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言、不綺語所感得的果德其中之一為「梵音相」,音聲清淨遠聞。佛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宣說佛法時,不論什麼人都能夠了解、契悟,不僅台灣人聽得懂,日本人、美國人也聽得懂,甚至畜生、餓鬼、地獄道眾生都聽得懂。佛經上也記載,佛陀說法時,幾千人、幾萬人都來聽法,我們想想看,當時又沒有麥克風,為什麼大家能夠聽得見?就是因為佛有梵音聲,梵音深遠,無處不聞;無論遠近,佛的聲音都能傳達得到。這種功德,就是不妄語的果報。

  除此以外,佛還有「上味相」。我們一般吃東西、炒菜都需要調味,要有酸、甜、苦、辣才好吃;佛則不然,好吃也好、不好吃也好,無論什麼東西,放到佛的口裡,都是甘露味、都是最好吃的上味。《大方等大集經》云:「護口四過故,得廣長舌相;成就無量功德故,得味中上味相;於眾生中常柔軟語故,得梵音相。」所以我們要善護口業,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言、不綺語。

  正如《金剛經》云:「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因為佛所說的話是實實在在的,佛的口業清淨,因能感果,馬上就能產生功德果報,所以佛的聲音具足了一切功德,能令聞者開悟,斷除煩惱,發起清淨心。我們如果能遠離四種口過,也能產生種種功德果報,這時念佛,佛也靈;持咒,咒也靈,發願也會很有感應。清淨的口業,自然就有殊勝的果報。

  這些道理我們明白以後,進一步就要學佛的口業,講種種清淨微妙的法門,經常以愛語去鼓勵、讚歎、安慰眾生。令沒有開悟的人能夠開悟;知見不正確的人能去除邪見;懈怠的人,聽了佛法能夠精進、發起菩提心。現在種下這些善因,將來就能感得人天敬愛的果報,眾生都喜歡聽我們說話,一句話講出來,大眾就會百分之百相信,沒有一點懷疑。了解這些道理,平常就要反省檢討、念念不空過,時時刻刻回光返照,要講佛法、說好話,做到口業清淨就能消業、轉業,就有無量的功德。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