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
 
本期主题:在悲智愿行中 圆满修行之路







古德云:「菩提心者,即悲智愿也。一切菩萨皆安住此心,行菩萨行。」
菩萨行者,观众生如一子,
依大悲心发四弘誓愿,
以行满愿,广行六度万行,
运用缘起、不住缘起,成就般若妙智,圆满无上菩提。


利他中完成自利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三年级 星相法师


  生活中,我们常会以菩萨来尊称别人,赞叹别人具有慈悲心、愿心或善行。然而什么是菩萨呢?菩萨,梵语是「摩诃菩提质帝萨埵」,简称「菩提萨埵」或「菩萨」,旧译为「大道心众生」,指志求无上道者;新译为「觉有情」,指能自觉又能觉悟一切有情。

见苦起悲 因悲发愿

  一般提到菩萨时,最耳熟能详的就是四大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大行普贤王菩萨。四大菩萨分别代表修行人成就佛道的四大行门:悲、智、愿、行。菩萨在发心行菩萨道前,都是因为看到众生所受的种种苦厄而兴起大悲心,希冀救拔众生从苦中出离,从而发大愿利益众生,进而以行满愿,在利他中完成自利,最终成就佛道。

  如何效法菩萨的悲、智、愿、行?首先,见苦起悲。所谓「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人的一生,被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炽盛等八苦所逼恼,使身心不得自在,这些苦每个人都会经历,无一幸免。当看到众生承受这些苦时,要生起大悲心,别人受苦犹如己苦,当尽己之力帮助对方拔除其苦,即便只是随手的小善,如帮人开门、提重物,或给对方一个善意的微笑,都不吝于付出,乃至能以佛法帮助对方,令得究竟解脱。

  其次,因悲发愿。《大智度论》云:「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愿,就如驾驶车子的人,一部车性能再好、马力再足,若没有驾驶者也无法起动,更别说要达到目的地。有愿力,才能精进不懈地往目标前进。每日除了发四弘誓愿外,亦可在每个当下随因缘来发愿,让自己时时都存有利益他人的心念,悲心无量、愿力无量。

智行满愿 佛果可期

  最后,以智行满愿。有了悲心愿力之后,更要依自己所发的愿,在日常生活中有智慧地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圆满自己的愿。例如,见人因习气而生苦时,以身口意善行帮助对方,先用爱语摄,说柔软语、赞叹语,使对方解除心防;再投其所好,拉近彼此距离;等善缘具足,进一步以法布施,令其知因识果,从断除习气上努力。

  经典中记载一个公案:过去有一国人民广为诸恶,凶暴难调,佛陀的弟子及五百大阿罗汉一一前往度化,却无功而返,并且受到轻蔑及毁谤,佛陀于是派遣文殊师利菩萨前往度化。文殊菩萨到此国后,赞扬每个人的优点,也赞叹国王的德政教化,使人民纯朴善良。由于文殊菩萨的爱语摄化,举国人民欢欣不已,手持上好衣服、饮食,至诚供养菩萨。文殊菩萨见时机成熟便告诉大众:「供养我不如供养我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若能诚心供养,则福倍无量。」此国人民因文殊菩萨的善诱化导,善根现前,便前往佛所,向佛陀恭敬顶礼、供养。佛陀为大众开示法要,大众法喜充满,皆得不退转。

  经云:「菩萨摩诃萨于念念中,以大悲心为首,修习一切佛法。」论亦云:「菩萨求佛道,应当学一切法,得一切智慧。」修行人欲成就佛道,当学习菩萨的悲智愿行,行种种利益众生之事,由事上实践,慢慢断除我执及贪瞠痴慢疑等烦恼,在利他中完成自利。虽然现在自己仍是凡夫,但只要肯发心,愿意向菩萨学习,时时以悲智愿行为方向,利乐有情,不但当下即是菩萨,相信成就佛果必当可期。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