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
 
本期主题:在悲智愿行中 圆满修行之路







古德云:「菩提心者,即悲智愿也。一切菩萨皆安住此心,行菩萨行。」
菩萨行者,观众生如一子,
依大悲心发四弘誓愿,
以行满愿,广行六度万行,
运用缘起、不住缘起,成就般若妙智,圆满无上菩提。


愿广则行深

文/中台男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二年级 星坚法师


  学院教室走廊上挂着一幅书法,内容为唐代义净大师〈取经诗〉:「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砂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提醒着每一位佛教学院的学僧,今日佛法的兴盛,皆是祖师大德以悲智愿行一点一滴所成就。

观众生苦 发菩提心

  东晋时期的鸠摩罗什大师,二十岁已成为西域地区的佛教领袖。他的母亲问:「大乘佛法将仰赖你传扬东土,但此行对你毫无利益,应如何是好?」鸠摩罗什大师回答:「必使大化流传,虽苦而无恨。」历史上同样有名的玄奘法师,纵使印度十八国王礼谒挽留,仍发愿将佛法带回中国。正是怜悯众生、广传佛法的愿心,因而能够不恋名利、不畏刀斧、不惧流沙、不怯强权,最终跨越种种磨难,圆满自己的菩提路。

  所谓「观众生苦,发菩提心」,正因为切身感受众生所苦与需要,纵使自己能力有限、时间有限、体力有限……也会奋发精进、向上提升,做众生心中的依怙。自己在担任梵呗组长期间,经常返照自心,当组员因表现不佳而沮丧放弃时,便会思考自己该如何给与协助。即使重覆练习十次、二十次亦不厌烦,从最初到最后都陪伴在旁,运用善巧方便给与更有效的帮助。一念慈悲使自己的心更柔软、更包容、更有智慧,他人也渐渐增长信心、乐于练习。每一天早晚课诵的功德,便在和谐、欢喜当中共同成就。

  若发心一直住着在事相上的作为,不但无法得到修行真正的利益,甚至会衍生压力与烦恼。譬如轮值叩钟执事,若只当作规定去按表操课,没有随文入观发起利益众生的慈心,即使敲响十年、二十年的钟声,也无法成就救拔众生的功德。开山祖师曾开示:「借由听闻钟声,反闻闻自性,本具的清净心现前,就能证得圆通的境界,进而希望一切众生,也能从闻钟声,进而成正觉。因此,在早晚课诵叩钟的时候,心中一定要发这种悲愿;有了这种愿心来叩钟就有灵感、就有功德,就能度三涂恶道乃至法界一切众生。」若在每个发心的当下皆能如是发愿,即便是挑菜、打扫等日常出坡作务,无不是护持所有修行人安心办道最殊胜的功德。

菩萨用心 乐修利他

  当时间都布施于他人,那么自身修行又该如何成就?过去弗沙佛时代,有二菩萨,一名释迦牟尼,饶益众生心多,为自身少;一名弥勒,多为己身,少为众生。当与释迦牟尼菩萨有缘的众生机缘成熟时,弗沙佛便慈悲度化,使释迦牟尼菩萨一心精进,于是超越九劫,比弥勒菩萨先圆成佛道、利益众生。《大智度论》云:「菩萨从初发心,作誓愿:当令一切众生得欢乐,常为一切,不自惜身;若惜身者,于诸善法不能成办。」悯一切众生苦,不舍一众生,正是菩提道最重要的资粮。正因广修利他、觉他的菩萨愿行,才能成就觉行圆满的究竟佛果。

  中峰明本禅师云:「劳自己之力,安他人之念,是菩萨用心,但存此心向道,则道无有不相应者。」在菩萨道场修行,便是从发心当中调整自己,所说、所行皆能从慈悲心、无我心出发。将利他、觉他落实于修行当中,显发本具的清净智慧,自然在一言一行中与法相合、与道相应,定能以慈悲、正念,克服种种困境与障碍,圆满自利利他的菩萨愿行。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