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
 
本期主題:常隨佛學 志求無上菩提







古德云:「常隨佛學,則得慧命長生。」
菩薩行者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當以佛心為己心、佛言為己言、佛行為己行,
清淨三業,勤修福慧,積諸功德滋長慧命,證佛菩提無上道果。


常隨佛學 恆常不退

文/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一年級 星叡法師


  老和尚昔日寫的楹聯「正心正語正行正正堂堂為上人」,仍記得最初看到好歡喜,如同揭開了寶藏,好想把它背下來,總覺得這句話跟慈祥又有定力、具足威儀的老和尚十分吻合,天真地覺得只要背下來,就能學習到老和尚的慈悲與智慧吧!無奈這菩提種子,在追逐物質享樂中漸被塵封,直到老和尚圓寂時,慚愧的情緒一湧而出,不僅是不捨,更是為蹉跎了這一段時光感到懊悔。都說佛法難聞,大善知識難遇,而自己竟眼睜睜地失去了這段寶貴的因緣。慶幸幾經波折後,仍能再度踏上中台這片淨土,專心一意地向佛學習。

發菩提心 願行相資

  學習佛法與世間學問不同,最大的挑戰是要觀心返照。世間上所學僅是各種專業、技能,不一定能全部帶到生活當中;而學佛則須全方位地淨化身口意三業,唯有身心一致地常隨佛學,才能真正得佛受用。

  「常隨佛學」出自《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又《大日經疏》云:「普賢菩薩者,普是遍一切處義,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常隨佛學的普賢行,是要發起菩提心,隨時隨地向佛學習。當我們遇到任何問題,皆能從佛陀的身教、言教當中得到圓滿的解答,想想若是佛陀會怎麼做?在經教公案中去體會佛陀廣大無礙的心量、慈悲與智慧,進而落實在自己的生命當中,即能與菩提心相應。

  然而在這世事紛紜、善惡交雜的世間,該如何發起菩提心呢?過去佛陀最初發菩提心時,尚是火車地獄的眾生。當時看到同伴羸弱無力,又遭獄卒無情地鞭打,因此起了一念悲憫之心,不顧自身的痛苦,替同伴向獄卒求情。在如此苦痛的地獄當中,佛陀仍能發起菩提心;也因這一念慈悲,而從地獄中解脫,從此永不捨離對一切眾生的慈憫之心,最終成就佛道。

  「願」與「行」猶如叩鐘,敲擊的瞬間,發起上徹天堂的成佛大願;接著綿密悠揚的共鳴,即是以恆常心行菩薩道。唯有願行相資,方能安穩地踏上菩提大道。

恆常不退 遍一切處

  要有恆常心,必須找到修行的動力。之前做定課難免會流於形式,甚至在誦經時打妄想、打瞌睡;但當將定課的目標調整為「每天練習攝心正念三十分鐘」後,不再只是為了誦經而誦經,而能從中磨鍊動中作主的工夫,體會到攝心正念的法喜,並成為修行的基石。

  學習佛法,常心生分別,將「佛法」與生活分開,好比覺得誦經才是修行,而將日常事物排除在外。《金剛經》云:「一切法皆是佛法。」有一次,佛陀在精舍角落發現一位乏人照顧的病比丘,依然不捨纖毫之善,以大悲心、平等心照顧這位病比丘。其實從修行的角度來看,每一件事不論大小,皆是修行培福、觀心返照的良機。學了佛法,更要以平等心落實於一切處,如此定能處處吉祥、身心安定。

  《華嚴經》云:「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原來早在最初踏進禪修班,禮拜普賢十大願時,就已經登上成佛的大法船,自己更要興起堅定的信心,發起上求下化的心,跟緊善知識的腳步,走向菩提大道。所謂「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願一切眾生,皆能發起上求下化的菩提心,以恆常心、平等心落實佛法,未來共同親證法身不思議解脫境界。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