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
 
本期主题:常随佛学 志求无上菩提







古德云:「常随佛学,则得慧命长生。」
菩萨行者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当以佛心为己心、佛言为己言、佛行为己行,
清净三业,勤修福慧,积诸功德滋长慧命,证佛菩提无上道果。


常随佛学 恒常不退

文/中台男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一年级 星叡法师


  老和尚昔日写的楹联「正心正语正行正正堂堂为上人」,仍记得最初看到好欢喜,如同揭开了宝藏,好想把它背下来,总觉得这句话跟慈祥又有定力、具足威仪的老和尚十分吻合,天真地觉得只要背下来,就能学习到老和尚的慈悲与智慧吧!无奈这菩提种子,在追逐物质享乐中渐被尘封,直到老和尚圆寂时,惭愧的情绪一涌而出,不仅是不舍,更是为蹉跎了这一段时光感到懊悔。都说佛法难闻,大善知识难遇,而自己竟眼睁睁地失去了这段宝贵的因缘。庆幸几经波折后,仍能再度踏上中台这片净土,专心一意地向佛学习。

发菩提心 愿行相资

  学习佛法与世间学问不同,最大的挑战是要观心返照。世间上所学仅是各种专业、技能,不一定能全部带到生活当中;而学佛则须全方位地净化身口意三业,唯有身心一致地常随佛学,才能真正得佛受用。

  「常随佛学」出自《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又《大日经疏》云:「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义,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常随佛学的普贤行,是要发起菩提心,随时随地向佛学习。当我们遇到任何问题,皆能从佛陀的身教、言教当中得到圆满的解答,想想若是佛陀会怎么做?在经教公案中去体会佛陀广大无碍的心量、慈悲与智慧,进而落实在自己的生命当中,即能与菩提心相应。

  然而在这世事纷纭、善恶交杂的世间,该如何发起菩提心呢?过去佛陀最初发菩提心时,尚是火车地狱的众生。当时看到同伴羸弱无力,又遭狱卒无情地鞭打,因此起了一念悲悯之心,不顾自身的痛苦,替同伴向狱卒求情。在如此苦痛的地狱当中,佛陀仍能发起菩提心;也因这一念慈悲,而从地狱中解脱,从此永不舍离对一切众生的慈悯之心,最终成就佛道。

  「愿」与「行」犹如叩钟,敲击的瞬间,发起上彻天堂的成佛大愿;接着绵密悠扬的共鸣,即是以恒常心行菩萨道。唯有愿行相资,方能安稳地踏上菩提大道。

恒常不退 遍一切处

  要有恒常心,必须找到修行的动力。之前做定课难免会流于形式,甚至在诵经时打妄想、打瞌睡;但当将定课的目标调整为「每天练习摄心正念三十分钟」后,不再只是为了诵经而诵经,而能从中磨炼动中作主的工夫,体会到摄心正念的法喜,并成为修行的基石。

  学习佛法,常心生分别,将「佛法」与生活分开,好比觉得诵经才是修行,而将日常事物排除在外。《金刚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有一次,佛陀在精舍角落发现一位乏人照顾的病比丘,依然不舍纤毫之善,以大悲心、平等心照顾这位病比丘。其实从修行的角度来看,每一件事不论大小,皆是修行培福、观心返照的良机。学了佛法,更要以平等心落实于一切处,如此定能处处吉祥、身心安定。

  《华严经》云:「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原来早在最初踏进禅修班,礼拜普贤十大愿时,就已经登上成佛的大法船,自己更要兴起坚定的信心,发起上求下化的心,跟紧善知识的脚步,走向菩提大道。所谓「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愿一切众生,皆能发起上求下化的菩提心,以恒常心、平等心落实佛法,未来共同亲证法身不思议解脱境界。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