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
 
本期主題:常隨佛學 志求無上菩提







古德云:「常隨佛學,則得慧命長生。」
菩薩行者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當以佛心為己心、佛言為己言、佛行為己行,
清淨三業,勤修福慧,積諸功德滋長慧命,證佛菩提無上道果。


長遠的精進心

文/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一年級 星暢法師


  修行學佛必須要有「精進心」和「長遠心」,兩者兼備才能獲得佛法的真正利益。修行是生生世世的事,只有長期薰修正確知見,並時時在行為上修正,才能成就離苦得樂的目的。若只是一時短暫發起精進心,缺乏長遠的堅持,半途而廢,便難以真正離苦得樂。

真知實行 事理一如

  古德云:「只貴汝知見,不貴汝行履。」修行貴在正知正見,知見是行為的基礎,正確的知見是解脫煩惱的根本;而正確的知見有賴長時間的薰修,知見端正了,才能落實到行為舉止之上。以靜坐為例,以前不知道靜坐的目的是要定心、淨心、明心,但去精舍學習禪修後,知道了禪修的意義,發覺能將心定下來確實很好,因此便決定每天少看二十分鐘電視,多靜坐二十分鐘。這就是因為知見受到啟發後,繼而改變行為。

  然而,眾生的心是「粗中之粗」,道理雖然明白了,但事上不一定能馬上落實,要在理上不斷地薰修才能確實知行合一。因此,要將知見真正落實到自己的行為上,就必須發長遠心;經過了時間的考驗,才能驗證自己的知見是否百分之百正確。

  在剛開始靜坐時,自己非常精進,還覺得自己靜坐法門修得不錯。但經過了一段時間後,突然身心不調,一上座便不自覺地昏沉,如此持續了好一段時間。期間,自己不斷地去反省問題所在。及至後來,發現原來是對靜坐法門的細節並未真正了解透徹所導致。當知見導正過來後,昏沉的問題總算得到了改善,也比以往更能感受到靜坐的利益。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曾開示:「如果知達到最高點,完全沒有一點懷疑,就是『真知』。真知,就一定要去實行;行到最高境界,就是真知。」

常行精進 無有疲厭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發長遠心?首先,要認清自己的目標,再加上願力,才能在種種考驗前堅住正念,勇往直前。而修行學佛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解脫煩惱,離苦得樂。因此,我們一方面要排除萬難去聽經聞法,勤修戒定慧;更進一步,要學習普賢十大願王中的「常隨佛學」,學習普賢菩薩「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有這樣廣大的願力,便能在修行中突破重重的障礙。

  《佛遺教經》云:「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能夠在種種的境界中,始終堅定不移,方才是真正的精進。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曾開示:「長遠心,就是要禁得起磨鍊、禁得起考驗。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持續不斷地精進才能成功。」唯有保持精勤勇猛、堅持不懈地發長遠心,才能獲得佛法的真實利益,解脫煩惱,離苦得樂。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