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
 
本期主題:常隨佛學 志求無上菩提







古德云:「常隨佛學,則得慧命長生。」
菩薩行者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當以佛心為己心、佛言為己言、佛行為己行,
清淨三業,勤修福慧,積諸功德滋長慧命,證佛菩提無上道果。


仰止唯佛因上行──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

編輯部整理


  我們修行學佛,要向佛的三個方面來學習:學佛的心、學佛的口、學佛的身。所謂「禪者,佛之心;教者,佛之口;律者,佛之身。」學佛的心,就要定心、要開悟。這念心時時刻刻有定力、有智慧,沒有妄想、昏沉、執著,不起貪、瞋、癡、慢、疑,處處作主,竟像一潭止水、一面鏡子一樣,這個就是學佛的心。

  除了這念心以外,還要學佛的口。學佛的口業清淨,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不但如此,進一步還要積極地弘揚佛法,以種種微妙的道理來普度眾生,使大眾聽到佛法,都能夠悟到這一念心,產生信心、消除業障、開啟智慧。學佛的身,就是要持戒清淨,從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開始做起,除此之外還要以禪坐對治散亂,行住坐臥具足四威儀,「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威儀端正,安詳自在。

  三業清淨了,就能以身輪、口輪、心輪,三輪來度化眾生。身輪清淨,就有無量無邊的神通自在;口輪清淨,就能宣說無量無邊的法門;心輪清淨,這念心就有無量無邊的智慧。三輪在事相上看起來是三個,其實是一體的,都是當下這念心所顯現,所以心清淨了,身口也都清淨了。

仰止唯佛陀 完就在人格

  太虛大師曾說:「仰止唯佛陀,完就在人格;人圓佛即成,是名真現實。」「仰止唯佛陀」,佛是我們的依止師,是我們最高的目標,值得我們信賴、信仰、依止。我們上求佛道,就是要以佛作為最高的標準,向佛學習,學佛的心、學佛的口、學佛的身,朝這個方向去努力。如同孔子的弟子「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孔子走路,他的弟子也跟著孔子走;孔子停止,他的弟子也跟著停止,始終是同一個腳步、同一個言行、同一個方向。所以佛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佛怎麼舉止,我們就怎麼舉止;佛修一切善、斷一切惡,我們也修一切善、斷一切惡;佛有大願,我們也跟著發大願;佛心行平等,我們也心行平等;佛精進,我們也要學習精進;佛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有大慈悲心、大願心、大禪定、大智慧、大神通、大行,成就三覺圓滿的聖果,我們也要三覺圓滿。這些都是我們學習的標準。

  「完就在人格」,萬丈高樓從地起,佛是我們學習的最高目標,但想要超凡入聖,開悟、證羅漢、證緣覺、成菩薩……這些都還是要從人開始做起。人有人格,僧有僧格。就一般人而言,把仁義禮智信做好,就成就人格;在佛法來講,把五戒持守好,就是人格完整。以僧格來說,除了五戒十善以外,還要修中台四箴行,行住坐臥具足四威儀,持守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這一些都做到了,僧格就建立起來了。

  「人圓佛即成,是名真現實」,人格完整了,就能超凡入聖,這是最實在、最真實的,如果離開了這個方向,可能就會走錯路、走遠路。修行的人很多,但開悟的人不多;開悟了以後,成道的人也不多,是什麼原因?就是因為捨本求末,不知道修行的根本。我們慢慢去觀察,世間上有很多修行的人,容易落入捨本求末。例如拚命想求生淨土,卻是在果上去求。《佛說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謂「心淨佛土淨」,淨土是未來的果報,要靠我們現在去努力,種因才能得果。假使拚命在果上求,而不知道在因上去努力,就是捨本求末。

有此則有彼 無此則無彼

  有因才有果,所謂「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此」就是我們起心動念這個心,看我們動的是善念、惡念?起善念就有善報,起惡念就有惡報,有此一定有彼,有因一定有果。現在持守五戒,就是「有此」,將來屬於人道,這是「有彼」;現在修十善,將來的果報是在天上;現在想到四諦,依四諦來修行,將來可以證羅漢果;現在想到十二因緣,依十二因緣用功修行,將來的果報就是緣覺。現在發起修六波羅蜜的大願,時時刻刻依六波羅蜜修行,這是「有此」未來的果報,就是菩薩;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六波羅蜜圓滿了,成就佛道,就是「有彼」。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寂照一如,站得住、站得長,就是「有此」。站得住、站得長,一念萬年、萬年一念,究竟解脫、究竟了義,就是「有彼」。佛法的真理實在很好,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這些都要靠我們每一個人去契悟、去實踐。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