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
 
本期主题:待人处事之道──四箴行







古德云:「仰止唯佛陀,完就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
开山祖师亲拟的「中台四箴行」,言近旨远,近为立身之方,远为成佛之基,
摄化众生、净除心垢,日用之间,尽是自利利他菩萨行处。


雕琢心性的凿刀

文/见畴法师


  中台世界博物馆中,供奉着一尊汉白玉佛像,它的玉质莹白透润,佛像安详的脸庞散发柔和的光泽,即使历经千年的朝代迭起,也不折其辉。在玉质的映衬之下,佛陀的慈颜,总令我忆念起开山祖师言传身教的典范。

内外一如智德具

  孔子曰:「君子比德于玉。」玉,在中国象征着五德──仁、义、智、勇、洁。玉的光泽温润柔美而不刺眼,如同仁之温厚;它表里通透,恰似义的坦荡真实;敲击声清扬却不刺耳,一如圆融的智慧;它宁折不弯,好比勇的坚毅;棱角锐利却不伤人,就像君子高洁的品性。

  五德在古代是建立人格的基础,人格是成佛的基础,而开山祖师惟觉安公老和尚将做人的基本原则,转化为现代的语言,易懂易行,此即中台四箴行──「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

  四箴行说来简单,实则不然。初出家时,以为是「三岁孩儿能道得」的羽量级行门,直到好些年后,才体认到这是「八十老翁行不得」的毕生功课,因为从外在行为到内在念头,都要达到细致的观照与全然的善念,绝非一两天、一两年能够做到。

  不论出家或在俗,修行都会遇到现实中的考验。例如,面对上属责难,是否能不失敬重的心?要为组员担责时,是否可保有慈悲的善念?受到非理对待,还能否和气以待?做事认真却被嘲弄,是该坚持亦或随波逐流?此时,心挣扎着:如果对上以敬,会不会变成盲目顺从?如果以慈相待,对方会不会逾越侵犯?假使以和对人,会不会变得毫无原则?对每件事认真以待,会不会被认为难以相处?

  在多次进退两难、跌跌撞撞的摸索中,自己跌出两个体悟。首先,四箴行并不是分开进行的各别条目,而是一即四、四即一,每一箴行都必须具备另三,因为缺乏尊重的慈悲、不带慈心的和气、失去和气的认真严谨、没有真心诚意的恭敬,都会流于表面形式。

  再者,四箴行的落实方针,建立在「真」之上。「真」并不只是「真诚」,它背后真正要传达的是「真理」。真理有二,其一,是佛陀的教理,其二,是这念心。也就是说,是否有做到敬慈和真,并非只以外在行为来判断,而是动机、发心与知见,皆须与佛法真理相符,因为正确的取舍来自正知见,正知见来自不间断地薰修教理、反思内化。以此为起点,履以敬慈和真,在对上、对下、对人、对事中修正自身的行为,才能趋于真正的圆满。

  当渐渐达到表里如一、内外一致,心的纯净本质将会开展,本具的智德如花盛放,当这一念真心现前,就达到「真」的至高点。敬慈和真会从外在的规范,转为如同呼吸一般的自然,并处处具足应对的智慧。

凿去烦恼显真性

  《大乘起信论》云:「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鑛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中台四箴行,如同凿去烦恼鑛垢的利器,它既广括一切善法,也是方便入门的下手处;不仅是一生奉行的圭臬,更是成道的根本。它开凿出深埋在习气中的佛性,使其灿灿明净,让我们从黯然无光的璞石,还原出该有的庄严与慈悲,开始具备佛的轮廓。

  汉白玉佛像终究只是雕像文物,并非真正的佛,但作为人,我们有珍贵的这念心,可以改正行为、改写未来,一步步达到圣贤之境,熠熠照亮一切有情。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