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
 
本期主題:隨緣作主生智慧 心無所求歸自性







古德云:「於非法法應無所求,於是法中無求而求。」
菩薩行者,不求世俗煩惱之法,離諸貪染;
了達諸法如幻,而不住空,以大悲心建立緣起,
隨緣盡分,廣行佛事,求與無求皆無礙,銷歸自性心地明。


無求之心 自在光明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星津法師


  在日用中修習善法時,覺察到自己特別容易貪求「時間」。譬如有幾次與同學相約,提早到教室開燈、開空調,對方提議一點三十五分到,自己當下便回應:「一點四十分好了!」這樣的慣性,讓自己在每次發心時,總比他人晚到集合地點。

無益之苦當遠離

  仔細分析,其實是自己對「色」的貪著,希望能有多一些時間,讓色身休息;更是對「名」的貪著,希望能有多一些時間完成自己的事,如作業、背經、內務等。這樣雖然可以做好學僧的本分事、跟上進度,卻在發心之時,有許多分別、計較的心念,因而不得自在。達磨祖師云:「有求皆苦,無求即樂。」實實在在體會到,追求肯定與讚歎,乃至期待所遇到的人事物皆能順從己意,這般有所求的心,是輪迴受苦的開始,唯有這念心無求,才能遠離無益之苦,令心自在安樂。

  憶起開山祖師,從靈泉到中台建設期間,經常凌晨兩三點才結束行程,回到山上後,早上六點便又開始巡視全山。草創時期,在台灣從南到北、乃至到世界各地,從未停下弘法的步履,為芸芸眾生建設人間淨土。每當有人問及師父:「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師父總是回答:「這是大眾的功德。」從中提醒了自己,在求不得苦之中,要學習放下,更要「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練習行一切善法時,最後都要銷歸自性。

克己守道真供養

  首先,學習諸佛菩薩「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心量,時時將他人的事放在自己之前,以對方的方便為優先考量,設身處地為其著想,練習放下個人想做的事,布施體力與時間,勞己之力,安他人之念。

  再者,學習「功德歸三寶,好事給他人,壞事自己檢討」。思惟修善所獲得的肯定,皆來自於師長的教導、同參道友的鼓勵與啟發,更是在三寶的護持下,才得以修行學佛、向上提升。不順己意時,要反求諸己,向內返照,練習不向外分別自己做了多少、別人有沒有做,而是踏踏實實地安住在每個當下,好好發心。

  進而學習感恩一切的受用,皆來自每一個人的發心,因而提醒自己,要「知恩、感恩、報恩」,不計較花了多少時間服務大眾,而是把握每一個可以發心的因緣,隨喜一切微毫之善。

  開山祖師更提醒我們:「做任何事都提得起、放得下,心始終是平靜、光明,如《金剛經》所說:『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修一切善法,修了以後不執著,才能與般若相應,通達佛的智慧。」因而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作為自己行菩薩道的目標,朝成就般若智慧而努力。

  在布施時,從有求之心,到無所求行,如同子路的志向:「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以及顏淵所云:「願無伐善,無施勞。」更要向孔子學習「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心量,發願於修行路上不求、不取,時時反觀自照,不起貪心、瞋心、癡心,安住在每個當下,以清淨心供養諸佛菩薩,令光明遍照十方!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