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
 
本期主题:随缘作主生智慧 心无所求归自性







古德云:「于非法法应无所求,于是法中无求而求。」
菩萨行者,不求世俗烦恼之法,离诸贪染;
了达诸法如幻,而不住空,以大悲心建立缘起,
随缘尽分,广行佛事,求与无求皆无碍,销归自性心地明。


随缘尽分 克己慈忍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二年级 星霁法师


  曾在打扫讲堂时,看到一把有「随缘尽分,克己慈忍」题字的戒尺,当时虽不甚明白这八个字的意涵,却莫名有股震惊与法喜交织的冲突感,在凡事力求做好、做满的自己心中回荡:「随缘」但要「尽分」,「克己」又不忘失「慈忍」。似乎当中有着无尽的圆融智慧,等待总是过犹不及的自己去发掘。因此,更加积极去落实,并体会个中深意。这是自己修行学佛,由最初的精进心,进而发长远心的一次转捩点。

反省改正明初心

  外界之事物来,与自体以感触,谓之「缘」;应其缘而自体动作,谓之「随缘」,如水应风之缘而起波。随缘不是随便,而是随顺因缘,循业发现,是因果法则的呈现。若不能恰如其分地在因缘中努力,终将徒劳无功,因此必须随缘尽分。而克服己身对于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之乐的耽着,于一切违顺等境,皆能慈悲、忍辱,誓愿为众生与乐拔苦而不退悔,来实践克己慈忍。做到了「随缘尽分,克己慈忍」,就能自利利他,落实悲、智、愿、行的菩萨行持。

  初学佛时,因深感修行学佛的清净与法喜,而积极把握一切修善的机会,也认真地将学佛的法益向身旁认识、不认识的人分享。然而一段时间后,渐渐变得只在修善法的事上追求,开始为超量负荷的忙碌及无数的冷漠回应所击溃。似乎非要参与多少活动、承担多少执事、接引多少人……才算得上发心,更落入「我这么努力付出,为什么得不到同等回报」的疑惑中。原本学佛的清净法喜,只剩下为了得到「很精进、很发心」的赞叹,而在名利得失中迷失了自己。

  此时,「随缘尽分,克己慈忍」的提示,宛如当头棒喝。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把握当下种种能力、体力、时间、空间等时节因缘,尽心尽力,而非强求勉强不来的结果,否则不仅成事不足,又结下了恶缘;更非放弃现前成熟的因缘,错失良机而后悔莫及。

澡心育德慈忍力

  佛法教导我们因果的道理,努力绝不会得不到对应的结果,端看自己是否在正确的因上付出。如果只是在事上追逐名利,又怎能期待可以真诚、不计得失地与人分享呢?又如何能老实地向佛菩萨学习、而无为无求呢?蕅益智旭大师云:「世出世事,莫不成于慈忍,败于忿躁。故君子以慈育德,以忍养情。」真正发起利他之心,自然能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从慈忍当中养出大无畏精神,度人度世!

  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一生重建祖师道场、大小寺院前后八十余刹,在九十五岁复兴六祖道场南华寺时,曾向眼看全寺格局大改、几近重建而满心担忧的居士说道:「只知该做的事便当去做,做得一寸是一寸,做得一尺是一尺。凡应做之事,自己不能完成,也一定有人继起。」如此的气魄和远见,正是随缘尽分的展现,但看脚下,莫问前程,把握当下因缘建寺度众。事实证明,老和尚克己慈忍的修行工夫,不仅使南华寺至今仍是坚朴耐久的千年道场,也为后世的我们,树立巍巍行者风范。

  期许自己发长远心,在修行路上精进不退,随缘尽分,克己慈忍,定能从无欲无求的自在清凉中,显发自性珍宝,随顺觉性,利乐有情。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