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
 
本期主題:善修止觀 安定身心







《華嚴經》云:「菩薩摩訶薩善調諸根,如理修行,
恆住止觀,心意寂靜。」修行,
以「止」息諸妄想散動,靜定身心;
以「觀」照破煩惱執著,開顯智慧,
落實止觀,進趣菩提,圓成定慧。


覺性常在 快樂無憂

文/普善精舍護法會副會長 傳悟


  《佛說八大人覺經》云:「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在學佛過程中,體會到依循禪修課中法師教導的止觀法門,收攝身心,方能自在步紅塵。「止」,是止心不動;「觀」,是這念心清楚明白。面對一切境界,這念心如如不動,又能清楚明白,就不會起惑、造業,招感生死流轉的苦果。唯有止心不動,保持覺性清明,才能化除煩惱,成就真正的快樂。

止觀照心 動靜安然

  回顧學佛歷程,遵照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及諸多法師的教導,讓自己受益匪淺。初初學佛,正值高中升學壓力最大之時,咬著牙,結跏趺坐,心想:這種姿勢真能「靜」坐?神奇的是,在雙腿極度痠麻痛中,熱惱焦躁的心,竟隨著修數息觀,出現絲絲清涼。經由持續地練習,讓自己在升學壓力下,能夠安然入睡。

  大學時,在同學的邀請下,跟著佛學社一起參加由中台禪寺所舉辦的「小星辰兒童禪修營」。活動中,和小朋友一同學習禪修、靜坐、佛門行儀,時時觀照自己「人在哪裡,心在哪裡」。短短幾天內,體會到「垢去明存」、「清水現前」,以及一念不生的瞬間,那是一種無法言喻的清涼自在。至此,我才真正體悟到禪修靜坐的意義及好處,更堅定常隨佛學的信念。

  爾後,只要有因緣,我都會儘量回精舍上禪修班,並且每日以恭誦《金剛經》、靜坐為定課,學習持戒、禮懺。雖然初初用功時,仍須依靠靜坐,心才能靜得下來,但隨著不斷地觀照自心,也能於日常生活中,漸漸覺察心中所起的妄念與煩惱,進而運用禪修課中法師開示的佛法,來止念、轉念,化除煩惱,體會古德所云:「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的安定與自在。

處處作主 常得安樂

  在新冠肺炎疫情襲捲全球、各地天災戰禍不斷之際,以誦經、靜坐、聽經聞法,和大眾一起精進用功,在面對繁重的工作及生活中瑣碎之事時,較能以平常心謹慎為之,不憂不怖。

  學佛對自己的具體改變與影響,是能夠勇於承認自己的缺點,並著手改進,人際相處也較過去更為圓融。隨著自己的努力及心性的提升,家人漸能接受自己學佛、吃素,且更教得動孩子,孩子也會跟著一起誦經用功,內心的法喜與清涼,讓我體會到「心淨國土淨」。四祖道信大師云:「快樂無憂,故名為佛。」何解?無煩惱掛礙上心頭故。期許自己向佛學習,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因為覺性常在,不被無明煩惱所惑,故能快樂無憂。

  藉由數息觀、慈悲觀等觀行法門,反觀自照,從初初覺察煩惱,到能夠止息妄念,反省檢討,改正缺失,轉化煩惱,才明白時時覺察、覺照自己的心念,保持這念心清楚明白,處處作主,就是明心見性、常得安樂之要徑。

  《法句經》云:「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唯有守護六根,精進用功,善修止觀,定慧等持,才能戰勝煩惱,安住身心,常住快樂。當發大願,生生世世,護持三寶,如實修行,與一切眾生同證菩提。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