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
 
本期主题:善修止观 安定身心







《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善调诸根,如理修行,
恒住止观,心意寂静。」修行,
以「止」息诸妄想散动,静定身心;
以「观」照破烦恼执着,开显智慧,
落实止观,进趣菩提,圆成定慧。


慈心无量 念苦离苦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二年级 星论法师


  修行,最重要的是断烦恼、了生死。

  开山祖师曾开示:「如果得了定就觉得满足,却没有化除烦恼,将来还是会有后患,所以不能得少为足,还要进一步把烦恼化掉,这是最重要的。」无始劫来,我们在八识田中种下了诸多烦恼种子,遇缘则种子起现行,接着又不断地反复熏习,由是生生世世受苦,不得自在。于是,佛开八万四千方便法门,救度众生出离苦海,指引众生澄清心水,直趣菩提涅槃。

以慈化瞋止观门

  「止观」法门十分重要。《小止观》云:「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透过修习止观,将自己缠绕纠结的烦恼止息,更以观照的智慧斩断烦恼,如此方能化除修行的障碍,终至佛所。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众生不断向外追逐利益而贪婪、暴戾四起,疾疫、刀兵灾无有停息,这是众生共业,而共业中有别业,最关键的是要反省检讨,回心向善。

  自己自觉有正义感,因而经常打抱不平,导致瞋心不息、心不柔软、冤亲不能平等。一直到生病了,才发现过往所执着、在意的,一点都派不上用场。受苦了,才知道自己一直看不见众生的苦,因而顺应习气、违害无限。原来,众生的惊慌恐怖,复倍于己;更在他人慈悲柔软地对待中,体会到菩萨如何施与无畏。于是,决定修习慈悲观,一则化除瞋心,二则希望拔苦与乐。

  从中思惟,一切众生都是我过去的亲眷,将功德回向亲、冤,亦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希望他们都能得到真乐、法乐,苦难减少,彼此不再互相恼害。如开山祖师所言:「这念心非常微妙,因为心通法界,无远弗届,只要至诚恳切,这个想念、思惟,就能产生作用。」如此一遍、两遍、三遍……不断地思惟,给与众生祝福,以慈心化除瞋恼。

感同身受大悲行

  自己生病后才知道,要能感同身受他人的苦、众生的痛,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无论是生老病死苦,或者是不知五欲是苦、贪瞋痴是苦,而在当中迷惑,《维摩诘经》云:「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众生是辛苦的,每个人都有正在努力跨越的不安与烦恼,都有向往自在的心,自己怎么还忍心违害众生?如果能将众生的苦,等同于自身受苦来对待,就不会在自己的立场上坚持不舍了;同时,也能放下成见,不以「我」的角度妄下判断。

  止观法门是化解烦恼的药方,除了化除自身烦恼,更要回心向善。过去,我们所习惯的是对自己所亲爱的人慈悲,现在,透过修习慈悲观扩大心量,生起度脱之心,为苦难的众生祝福,不只做到《孟子》所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更能舍己所爱、所憎,达到冤亲平等,以慈悲化解瞋心,与一切众生结下善缘、清净缘。

  《华严经》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诸佛菩萨是以大悲心为体,而身为佛弟子的我们,更当以大悲心,欲令众生离苦得乐、佛法长久住世,给与众生真实法药。当这念心达到心行平等、无有憎爱,就能从方便达到究竟,最终契入菩提涅槃。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