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
 
本期主題:善修止觀 安定身心







《華嚴經》云:「菩薩摩訶薩善調諸根,如理修行,
恆住止觀,心意寂靜。」修行,
以「止」息諸妄想散動,靜定身心;
以「觀」照破煩惱執著,開顯智慧,
落實止觀,進趣菩提,圓成定慧。


止觀雙運定慧圓──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

編輯部整理


  禪又稱為「三昧」、「正定」、「止觀」……有很多的名相。簡而言之,「禪」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釋。第一,禪就是一種定。第二,禪就是指我們當下這念清淨心。我們把心定下來,定在一個地方,定中還要有智慧,慧中還要有定,定慧均等,這念心由相對達到絕對的境界,由煩惱的心變成清淨的心,就是禪。

淨定身心 須藉禪修

  我們為什麼要修禪?禪就是我們身心的統一,心中有定、有慧,就能夠改變我們的生理。一般人心中的妄想太多,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患得患失,喊它不想卻偏偏要想,念頭始終沒辦法停止;所以禪的目的,就是使這念心達到要睡就睡、要坐就坐、要想就想、不想就不想,如此就能夠得自在,這就是定。如果只有定沒有慧,心就沒有作用、沒有光明、也沒有慈悲,所以有定還要有智慧,使得這念心不但沒有妄想、昏沉,而且能作主、運用自如,生活中時時刻刻都能起善念、起慈悲,所作所為都能恰到好處;心始終在定當中,沒有妄想,處事又有智慧,心就像鏡子一樣,沒有一點塵垢,這樣子來生活,人生就很有意義、生命就很有價值。所以藉由種種方法,使我們這念心具足定慧,這就是禪的意義。

  慢慢去觀察就能了解,在這個社會當中,一般人往往是注重物質生活,而不是精神生活。因為不認識自己,沒辦法肯定自己,心當中很空虛,甚至產生了煩惱,因此拚命向外去追求物質生活,想要得到別人的肯定,所有一切都受到外境的影響,使得這念心失去了主控的力量。然而物質是有限的,人的欲望卻沒有窮盡,想要用有限的物質,來滿足我們無窮的欲望,是很困難的。就算我們經濟很富裕,欲望都能夠被滿足,但這些物質都是一種刺激的作用,刺激我們的感官,刺激眼、耳、鼻、舌、身、意,透過刺激而感覺快樂,刺激多了便開始麻痺,如此惡性循環下去,這個心就會感覺空虛、煩惱。

  眼睛看外面的燈紅酒綠,看久了以後眼根會疲勞;耳朵聽外面的聲音,無論是好、是壞,聽久了耳根也會疲勞、想打瞌睡;舌根要吃好的東西,吃多了以後味覺會敗壞;身體經常到外面去接觸、享受,久了身體會感到很疲憊;這念心天天在想種種的計畫,患得患失,想久了以後,思考慢慢就會脫序,乃至晚上就會失眠。

  所以在現代的社會,如果不知道怎麼定心、靜心,往往容易受外境的影響,使我們的精神煩躁不安,容易暴躁、起無明煩惱,整個身心疲憊不堪,時間久了,甚至會產生精神失常的現象。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社會上的人,工作有工作的壓力、學生有學業壓力、家庭有家庭的問題,每個人的問題很多,如果平時不知道怎麼定心、淨化,等到有毛病再去找醫生,已經很難治療了。我們想把心定下來,使這念心有智慧,保持寧靜、清淨,就必須要修習禪定、修習止觀。

萬行法門 不離止觀

  止就是定,觀就是慧,在因地所修的加行就稱為「止觀」,止觀修成就,定慧就能現前。佛法中,所有一切行門都可以稱為止觀;念佛、誦經持咒、參禪打坐……都是止觀,乃至修中道實相觀也是大乘摩訶止觀,所以「止觀」二個字,可以通達整個佛法修行的行門。

  止,止心不動,把心止在一個地方。儒家也講:「止於至善。」一般人的心停止不下來,這個心要停止下來,就要修止,把心定在一個地方。什麼是觀呢?觀就是這念心保持清楚明白。檢討反省自己貪瞋癡的煩惱,哪一樣最重?在定當中就可以用智慧來觀照破除。如果只有止沒有觀,這個止只是一種定境,沒有辦法產生智慧,斷除煩惱,所以必須要止觀雙運。

  佛法中有「五停心觀」,所謂:多貪眾生不淨觀、多瞋眾生慈悲觀、多散眾生數息觀、愚癡眾生因緣觀、多障眾生念佛觀。用這五種方法可以停止我們的妄念。例如妄想散亂的毛病很嚴重,就可以修「數息觀」,這念心專注在氣息的出入、專注在數字上,不讓心跑掉,數到不夾雜、不間斷,綿綿密密,這念心不動,慢慢就能達到一種定境,這就是修止;同時能數的這念心要保持清楚、明白、作主,這就是觀,所以修數息也是有止有觀。如果是修中道實相觀,就保持這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這就是止;除了不想過去、現在、未來,同時這念心還要清楚明白,不落昏沉,這就是觀。

  誦經持咒也是如此。不論誦《金剛經》、《阿彌陀經》……乃至任何經典,都要把這個心靠到經文、咒語上面,綿綿密密,不打妄想,這就是止。能念之心,所念的經文、經咒,清清楚楚、歷歷明明;雖然清清楚楚、歷歷明明,又了不可得,就是觀。明白了這些道理,念佛也是止觀、誦經持咒也是止觀、打坐也是止觀……所以止觀是佛法的心要,無論是禪、淨、密、律,所有法門,統統可以說是止觀的行門。

  日常行住坐臥也是如此,走路的時候,人在哪裡,心在哪裡,堅住正念,不打妄想,這個就是止;堅住正念還不算,看到前面地上有蟲子,就要趕快讓開,這就是觀。如果前面有蟲子卻不知道,一下把牠踩死了,這就是糊塗,心中沒有保持清楚、明白;如此就是只有止沒有觀、只有定沒有慧。

  通達了這些道理,做任何事也都是止觀。我們寫字、寫書法也是止觀,一般人說寫字可以得定,因為在寫字的時候,全神貫注,沒有妄想,這不是止是什麼?每一筆都有它的氣勢、每一個字都有它的架構,一點、一豎、一橫、一撇……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個就是觀。在大寮裡出坡也是如此,切菜的時候,就一心切菜、不打妄想,這個就是止;這個菜要切橫的、切薄片……要切成什麼樣子,都很清楚,也不會切到手指,這個就是觀,所以切菜也是止觀、也是修行。洗菜也是如此,洗菜的時候很專注,就是止;注意菜有沒有洗乾淨,把表面、菜根的泥土都清得乾乾淨淨,菜葉裡有蟲子,馬上送去放生,這個就是觀。明白了這些道理,就知道做任何事都離不開止觀,懂得在生活中落實,搬柴運米都是神通妙用。

  在生活上繼續落實止觀的工夫,走路、打坐、上班、下班……都是如此,保持這念心不失覺照,無論白天、晚上,時時刻刻這個心都在定慧當中;最後工夫純熟,這念心愈來愈細,由相對達到絕對,真正的清淨心現前了,就能產生無量的功德、妙用。這樣的禪心有定力、有智慧,就是禪的生活。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