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
 
本期主題:培福修慧,心為本







古德云:「修慧在乎觀心,修福在乎萬行。」
精進行道,勤修善法,則福德具足;
修善不執著善,銷歸自性,則智慧開顯。
福慧莊嚴圓滿,菩提道果自成。


修善積福 心為伊始

文/見旻法師


  「修善積福」是修行學佛的重要課題,簡單四個字,卻蘊藏了佛法的深意,值得吾人細細探尋。

  修行善法,是獲得圓滿人生的根基,首要之務,便是明瞭「善法」的意義。《大乘義章》云:「順益上昇名之為善。」順益上昇,即是修一切善法,例如:念佛、念法、念僧、持戒、布施……能令眾生感得種種善果。在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之際,許多社會人士發心捐贈物資、濟助貧乏,讓大眾都能安心抗疫;學佛之人,發心誦持經咒,布施培福,吃素戒殺,護持三寶,建設道場,種下人天善因,即是順益上昇之善。

善惡業果 存乎一心

  圓滿人生以修善為基,而「心」則是一切善法的磐石。《法句譬喻經》中提到一則公案:佛陀時代,波斯匿王祈請世尊應供說法,此時,有兩位商人同時行至佛齋會處。聽了佛陀的開示,一人歡喜稱歎:「佛猶如帝王般尊貴,國王恭敬供養佛陀,最為明智。」然而,另一人卻心生詆毀,說道:「國王是個癡人,佛陀像頭牛,弟子似牛車,牛拖著牛車南北奔波、居無定所,有何值得恭敬?」語畢,兩人便一同在涼亭飲酒休息。

  心懷惡念的商人,由惡念招感惡業,飲酒後不慎翻落到涼亭外,後被車隊輾斃,同行的商人見狀,怕遭人誤會,便趕緊避走他鄉。當時他鄉盛傳,已故國王的神馬見到紹繼王位者,必會屈膝下跪。當心存善念的商人流浪至此,神馬立即跪下舔拭商人之足,大臣們見狀,便擁立商人為王。之後,商人請問佛陀以何因緣自己得為國王,佛陀開示:「大王,你曾於波斯匿王供佛時,心生恭敬讚歎三寶,這樣的善念,就是今日成為國王的勝因。」

  經云:「夫人禍福,隨心而起。心念善故,受報亦善;心念惡故,受惡果報。心念苦樂,受報亦爾。」兩位商人迥異的境遇,便是善惡業果、存乎一心的最佳證明。心念是禍福的根本,希望改變命運、常乘如意寶車,就要直下承擔,坦然面對,逢苦不憂,忍辱無懼,了達今生的境遇,是過去種下的善惡業因所致。如此,便能在因緣果熟時,隨緣了舊業,不再造新殃。

三業清淨 身心常安

  反觀此刻,面對災患疾疫,每一念善心,都可以是改變法界的契機──以自省返照代替指謫,以慚愧懺悔取代憂懼。與其懷疑、害怕他人防護措施不足,不如從自身開始做好防護,並保持三業清淨,懺悔過去煩惱覆心,智慧未能彰顯,種下不善業因;從現在起,深信因果,發願學習諸佛菩薩的慈心願力,藉由誦持經咒、禮佛拜懺、勤修加行,讓身、口、意行與十善業道相應,自能在無常災禍、瘟疫籠罩的全球共業中,心安理得,步步光明。

  更進一步要斷惡修善,化除心中的煩惱,以佛法轉識成智。古德云:「群生之疾,癡愛為本。」苦厄災患之因,在於眾生對六塵境界的貪戀不捨──順己之境,愛著不放;違心之境,憎惡煩擾,造諸惡業。因此,修行學佛,首先須在六根門頭用功,保護自己的本具佛性。每天養成靜坐攝心、安禪靜慮的習慣,以慈悲心、無我心化除煩惱,修習中道實相觀,將心歸零;於舉手投足間,練習作主,只要心念一動、一打妄想,立刻覺察、覺照,安住當前這一念覺性。

  誠如六祖大師所言:「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時時保持這念心清楚、明白、作主,不輕小惡,不捨微福,安住覺性,即是修善積福的具體展現,定能永離苦厄,身心常安。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