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
 
本期主題:廣學多聞 智慧人生







《大智度論》云:「菩薩求佛道,應當學一切法,得一切智慧。」
菩薩行者,為自利利他,廣學多聞,
以聞思修慧,破惑證真;
以無量方便法門,利樂有情,
廣積福慧資糧,圓滿悲智願行。


向五明處學,自度度人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先修班 星灝法師


  《華嚴經》云:「大士遊行諸世界,悉能安隱諸群生,普使一切皆歡喜,修菩薩行無厭足。」開山祖師也曾開示:「要成就菩薩道行要向五明處學。」菩薩發起慈心,為應機度化眾生,令眾生離苦得樂,是故遍學一切法門;欲遍學法門,首先要能把握因緣從中學習,並反省、檢討、改進,最終回歸實相,不著於所學,將一切法門內化為自度度人的資糧。

  然而法門無量,該從哪些地方著手?佛陀慈悲地給大眾五個方向:內明、醫方明、工巧明、聲明、因明,明示我們可以學習的面向,增加度眾因緣的廣度。

  還記得出家前在學時,多數人重視培養國際觀,而大學生又正值拓展人脈、樂於嘗新的階段,因此多半會選擇參與技職性或交流性的社團。當時在佛學社的自己便想:如何具備足夠的資糧,接引同學一起學佛?經過社團指導法師的提示,才知道唯有以身作則,建立對佛法的信心,才能夠積極推動佛法,令大眾生起想學佛的心。

  當時,自己除了持續參加精舍禪修班聽經聞法、建立正確的知見外,也把握各種因緣了解各科系的基本知識,以增加關心同學的共同話題;與社團幹部整理校園周邊醫療相關及日用品購買的資訊,使新生、交換生在離鄉就學時,能快速適應不同的生活模式;向交換生學習語言及文化,除了能增加共鳴,亦能了解不同國情的思惟邏輯。如此藉由涉獵不同面向的知識,有機會為大眾解決問題,同時也能夠廣結善緣,創造未來接引大眾進入佛學社的因緣。

  然而過程中,充滿許多讓人耳目一新、可以花心思研究的課題,如果沒有持續在精舍禪修班薰修,時時提醒自己回歸推動佛法的初發心,便容易沉溺於追求知識,甚至因為這些學習成果使自己慢心高漲,而引發貪心、瞋心,反而與初心相違,與佛法漸行漸遠。這樣的經驗讓自己深刻體會到,平時不僅要在待人接物上檢討反省,更要時時將自己歸零、回歸自心,才能在學習過程中,利他又自利。

  菩薩為了成就眾生及自己的道業,勤於向醫方明、工巧明、聲明、因明處學;然而學無止盡,若缺少「內明」的學習,沒有時時反省檢討、回歸自心,就容易背覺合塵,讓自己離菩提自性之家愈來愈遠。是故於五明學處不能偏廢,更要經常發起慈心,使眾生及自己皆能進趣菩提,成就佛道。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