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
 
本期主題:照破煩惱 常住安樂







經云:「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煩惱由念頭而來,旋生旋滅,遷流不住。
反觀自照,即見妄識無處,煩惱無根,
是故念起即覺,覺即照破,浮雲不礙晴空,隨處作主恆安樂。


如意人生 從覺開始

文/星化法師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在每日的生活中,從柴米油鹽醬醋茶等小事,到家庭、事業,乃至於生命、生存等大事,總是有許多的不如意,甚至衍生出諸多煩惱。究竟這些不如意的境界與煩惱,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若人心淨 則佛土淨

  過去,舍利弗尊者聞佛說法:「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尊者心中感到疑惑:「那為什麼佛所在的娑婆世界,處處是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充滿種種穢惡呢?」佛知道尊者的心念,於是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珍寶嚴飾,皆如功德寶莊嚴淨土。佛告訴尊者:「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這個公案讓我明瞭,我們眼前的境界,其實是自心的投影。若能在遇到境界時,回光返照,以覺察、覺照來化除煩惱,那麼不管身在何處,處處都是淨土。

  《華嚴經》云:「不起凡夫染污心,必成寂靜菩提果。」凡夫眾生在生死苦海中頭出頭沒,都是由於六根接觸六塵時,隨著貪瞋癡等妄想,造作種種惡業。一念不覺,即是無明,是一切煩惱的根源。唐朝時,代宗曾指著宦官魚朝恩對南陽慧忠國師說:「朝恩也解佛法,可與師論道。」魚朝恩便問國師:「什麼是無明?無明從何而起?」國師回答:「佛法要衰敗了,竟然奴才也自稱懂得佛法。」魚朝恩聽了勃然大怒,這時國師說:「這就是無明!無明就是從這個地方生起來!」當六根接觸六塵時,心被六塵境界所轉,例如,眼睛看到莊嚴的景色而心生貪愛,耳朵聽到刺耳的批評而心生憤怒,皆由一念不覺起無明,而產生愛憎取捨,這就是煩惱的開始。所謂「萬法本閒,唯人自鬧」,是這念心攀緣,才讓外境有影響我們的力量。「覺察」,就是要在這念心一動,起了貪著、排斥時,馬上發現自己的煩惱,進而收攝自心,回復本有的安詳與寧靜。

覺察覺照 隨處自在

  《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剛開始修行時,由於不易覺察到自己的煩惱,於是先以觀察情緒與感受作為入手處。因為喜怒哀樂的背後,往往伴隨著煩惱與執著,若能嘗試以旁觀者的角度來觀察自己的情緒,當情緒出現時,思惟自己為什麼歡喜?為什麼憤怒?抽絲剝繭,就能發現執著之所在。覺察到煩惱後,進而將煩惱照破,就能逐漸擺脫為情緒所役而煩煩惱惱、無法作主的困境,回到喜怒哀樂之未發、不落兩邊的清淨心。

  覺察到煩惱後,進一步要如何「覺照」,把煩惱照住、照破?這時要放下是非對錯,思惟佛法的道理,才能轉化煩惱。例如,當覺察到自己付出很多,卻沒有得到肯定,而感到沮喪、煩惱時,可以先把感受及想法放下,思惟為什麼一定要得到他人的肯定?自己在因上努力,未來一定會有相應的果報,又何必沮喪?進一步思惟緣起性空之理:眼前境界是眾緣和合,只是暫時的假有,虛妄不實,若當真了,就被境界限制住了。因緣隨時在變,自己的努力,能創造無限可能,只要不被境界所迷惑,不起煩惱,安住在喜怒哀樂未發的這一念心上,就能轉化煩惱、轉化境界。

  古德云:「熱不可除,而熱惱可除,秋在清涼臺上;窮不可遣,而窮愁可遣,春生安樂窩中。」痛苦與煩惱不是來自事物的本身,而是來自我們對它的看法。世間沒有絕對的順境和逆境,當這念心貪著順境,順境也會變為逆境;當這念心在逆境中能安住,不起煩惱,逆境也會逐漸轉為順境。這念心不為順逆所動,人生何處不自在?如意自在的人生,就從覺察、覺照開始。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