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
 
本期主题:照破烦恼 常住安乐







经云:「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烦恼由念头而来,旋生旋灭,迁流不住。
反观自照,即见妄识无处,烦恼无根,
是故念起即觉,觉即照破,浮云不碍晴空,随处作主恒安乐。


拨云见月自性现

文/星映法师


  「烦」,热头痛也;「恼」,有所恨也。从古至今,烦恼一直是个负向情绪的代号,没有人喜欢烦恼,一提到它,人们都退避三舍,避之唯恐不及,甚至想尽办法要围堵它、消灭它。但烦恼境界的出现,对修行而言,也有其意义。

锻炼智慧解心缚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如果没有烦恼境界,则无锻炼智慧的因缘。因此,选择逃避烦恼,何尝不是错失了修行得以进步、成长的机会?应当要勇于面对烦恼,进而战胜烦恼。

  某次要告知同学原订计画异动,可能会影响他原本的行程而造成不便,心想,这件事肯定会让对方烦恼。正在思考如何开口时,忽然转念,想起对自己而言,虽然行程异动只是一件小小的事,但对其他人来说,可能并非如此。应该要去了解对方究竟是因何而烦恼,自己以后又应该如何做才会更好。结果,这位同学真的回馈了很多问题,而每个问题确实都指出自己没有注意、关照之处。非常感恩这位同学,能毫无保留地给与建议,让自己学习到,往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境时,可以多加注意哪些细节,才不会造成他人的困扰。经过这个事件,自己对烦恼有了不同的看法──烦恼虽然很不悦心,但它能够帮助自己提升和进步。

  四祖道信大师还是一位十四岁的沙弥时,参礼三祖僧璨大师,希望僧璨大师慈悲,能为他指点解脱法门。僧璨大师就问他:「谁缚汝?」道信大师回答:「无人缚。」僧璨大师又接着问:「何更求解脱乎?」道信大师言下大悟。这个公案让我反思,究竟是谁缚住自己、让自己不得解脱呢?其实正是自己心中的妄念。

反观自心勤觉照

  学期末,忙着准备期末考,好不容易考完,又继续忙着写作业、练梵呗、规划出坡……心中不禁感受到忙碌的逼迫苦。当心中萦绕着烦躁浑沌的思绪时,提起觉性反观自心,好好地觉照一番:「究竟是谁在忙乱、谁在烦躁?」对呀!虽然外境纷杂,只要回到当下不打妄想、清楚明白、言语道断的这念心上,始终都是寂然不动,一点都不忙乱。真正令自己心生烦恼的,其实是方才的一念不觉,起了妄想、杂念,便跟着外境念念迁流,因而束缚了自己,让自己感到很烦恼。

  《六祖坛经》云:「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烦恼从自心而起,觉察、觉照、觉悟之智慧,也是从自心而起,烦恼心和智慧心,实际上是源自于同一念心。起烦恼时,只要把心静下来,回光返照,烦恼刹那间就烟消云散了。拨去烦恼乌云,本自清净、空寂不动的觉性,就像始终高挂空中的皎洁明月,自然显现。起了烦恼,虽然令人有很真切的感受,但烦恼其实也真的很虚妄,只要心能离境不执着,本具清净的菩提心就能时时现前。

  当下次烦恼再来的时候,知道它虽然虚妄又恼人,却深具警策砥砺之用,善用它来洞悉自己、改进自己,在烦恼中不起烦恼,就能真正超越烦恼。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