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
 
本期主題:照破煩惱 常住安樂







經云:「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煩惱由念頭而來,旋生旋滅,遷流不住。
反觀自照,即見妄識無處,煩惱無根,
是故念起即覺,覺即照破,浮雲不礙晴空,隨處作主恆安樂。


自在步紅塵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三年級 星澄法師


  自在,就是心能作主、心當中沒有煩惱;紅塵,就是這個苦樂參半的娑婆世界。眾生心中有貪、瞋、癡、慢、疑、邪見等煩惱,所以不得自在。娑婆,乃堪忍之義。《悲華經》云:「何因緣故,名曰娑婆?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沒有人喜歡苦惱,眾生都喜歡快樂。在滾滾紅塵之中,如何才能轉化煩惱,自在步紅塵?

都攝六根 煩惱止息

  修行的目標在於離苦得樂,第一步先要了解什麼是真正的樂?苦又從何來?方向、目標正確了,才能究竟離苦得樂。老子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絢麗的色彩、繞樑的美音、豐盛的佳饌……這些外在的刺激,可以讓人得到短暫的快樂,但是刺激久了,感官疲乏,快樂的感受也隨之淡去。真正的快樂,非從外得,心中沒有煩惱,始終保持平靜、寧靜,安詳自在,才是永恆真樂。而苦從「我執」來,我的東西、我的想法、我的感受……一切事物只要沾上「我」,由「我」而生貪、瞋、癡、慢,煩惱便隨之而來。

  與人的相處互動中,難免有看法不同、意見相左的時候,此時要仔細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因為心中起什麼樣的念頭,就決定接下來會不會受苦。若是堅持自己的想法而不肯退讓,對方也不肯讓步,緊接而來的就是衝突、怨憎會苦。就算對方先讓步了,自己固執己見的習氣,未來肯定還是會讓自己吃苦。古德云:「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春日時分,農夫在水田中插上一枝枝青色的秧苗,如果用前進的方式來插秧,很容易就會踩踏到剛插好的秧苗;反之,用後退的方式來插秧,就能保全所有的秧苗不受到破壞,便能更快速完成插秧工作,這是農夫的智慧。修行亦是如此,退一步海闊天空,後退不是懦弱,而是把「我」縮小,收攝六根;六根不染六塵,煩惱自然止息。

自性三寶 善自奉持

  《六祖壇經》云:「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們這念智慧心就是自性佛寶;能起觀照,照假、照空、照中,就是自性法寶;本具清淨的這念心,寂照一如、定慧等持,就是自性僧寶。在生活中,能覺察到自己起了煩惱,就是皈依自性佛寶。接著要起正思惟:我的想法是遇緣而生,所以是空性,這是真諦的智慧;與人和合相處,是俗諦的智慧;知道彼此看法不同,又不落入人我二邊的對立當中,於第一義諦不動,則是中諦的智慧。如此思惟,就是皈依自性法寶。始終保持本來清淨的這念心,就是皈依自性僧寶。有我執的自己,不是真正的我;自性三寶,才是本來面目。皈依自性三寶,善自奉持,方能不失自家寶藏。

  儒家也講自在,孔子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孔子七十歲以後,無論起什麼心、動什麼念,都不會踰越法度、不會迷失自己,心都是清淨、光明,這樣的境界就是自在。佛法則教導我們如何得自在。憨山大師云:「念起即覺,覺即照破,境來便掃,掃即放過。」起了煩惱,要覺察、覺照、覺悟。進一步「煩惱即菩提」,安住在能知的這念心,收攝六根,處處作主,如是行之,即使外境紛擾,依然能夠自在步紅塵。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