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
 
本期主題:常念知足 安隱無憂







經云:「有求皆苦,無求即樂。」
心有所求,則為欲望所牽,終日攀緣馳逐,不得自在。
安住此心,則知一切現成,自能知足感恩,無入而不自得。


取捨有度 樂在自足

文/日本普東禪寺中級禪修班學員 法燈


  《佛說八大人覺經》云:「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知足常樂」乃是千古箴言,對我而言更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而佛法除了教導我要少欲知足,更要進一步學習菩薩以利他、度眾生為業。

  有些人對物質總是取之無度,用太多時間和精力去苦苦追尋,而有些人則可以取捨有度,從容達觀。取捨有度並不是意味著對待生活、學習、工作得過且過,而是指對於永無休止的貪婪,有即時停止的魄力。物極必反,過度地貪婪索取,只會讓人在欲望的沼澤中愈陷愈深而不自知,導致生活中出現諸多不如意,更甚者還會因為欲望失控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要做個知足的人,須先了解幸福快樂是來自心靈的富足。唐代詩人劉禹錫所著〈陋室銘〉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作者先以山水起興,藉由讚美陋室抒寫自己的志行高潔、安貧樂道。雖然是間簡陋的小屋,但是只要品德高尚、德行美好,往來之間都是飽學之士,撫琴讀經、修身養性,不追求榮華富貴、功名利祿,又有何簡陋之處呢?

  透過禪修課,從《佛說八大人覺經》、《金剛經》等佛教經典中學習到「少欲知足」的道理,也學習到在面對順逆境界時,如果起了貪瞋癡等煩惱,要提醒自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間一切事物皆是生滅、無常,因此對於外在的一切財色名利,都要看淡、放下。在生活中,該爭取的要努力去爭取,不該爭取的就不去貪著、攀緣,也不強求。雖然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習氣,但我相信人人本具佛性,只要堅持上禪修課,在教授法師的引導下,建立正確的知見觀念,並時時刻刻保持覺性存在,當覺察到心念有所偏差時,趕緊返照自心,也給自己多一點鼓勵,相信只要精進不懈,努力堅持下去,總會如滴水穿石般,最終去心垢染,回復清淨自性。

  少欲知足,讓我保持心的安定與清明,能夠從容面對日常的一切人事物,從取捨有度中體達平淡自足之樂。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