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
 
本期主題:常念知足 安隱無憂







經云:「有求皆苦,無求即樂。」
心有所求,則為欲望所牽,終日攀緣馳逐,不得自在。
安住此心,則知一切現成,自能知足感恩,無入而不自得。


「歇」與「給」的富足

文/普高精舍護法會副會長 傳設


  一般人所謂的富貴,就是既有財富又有權勢地位。財富,可以讓我們食衣住行育樂都享用人間最高端、最奢華的精品及服務;權勢,則是處於社會高階地位、享有特權,受人追捧拜託,彷若人上人。這樣的生活模式,是大多數人窮盡一生追求的人生價值,看似人之常情。

  從事律師工作多年,看到許多人為了求得富貴,平添數不完的煩惱,患得患失,不得安寧。即便僥倖求得了,也是短暫擁有而不長久。然而,人們還是期待著富貴、追求富貴!

歇下狂心 風清月明

  世間上所有的物質、感受都是相對的,富貴也是相對比較而來,所謂一山還有一山高,人間比完了,還有更為富樂的天界,沒完沒了!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算天上人間都比到第一名,總還只是在「有」的層次,有生就有滅,仍然逃脫不了無常、緣盡還無的結果。所以如果我們把全部的精力、生生世世都投入到追求有生有滅、虛妄不實的富貴上,實在是不值得。

  懂得知足,就會停止對世間「富貴」的追求。其實,這個引號內的「富貴」,可以代換為我們對於人生所有的期待與追求,例如:人際關係的圓滿、工作的成就感、家庭和樂等,只要是言語、想法所產生的,都會讓心中產生牽掛,而牽掛就是煩惱的來源。怎麼辦呢?只要將心轉成「知足模式」,當下就是富貴之人,不用費盡一生奮鬥與追求,不僅今生少走了許多冤枉路,也省去一生又一生一再重來的追求。

  想起老和尚及住持大和尚在每次禪七開示結語都會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的「歇」,「知足」就是「歇」,渴望富貴之心止於知足,知足可以將追求、蠢動於富貴的狂心歇下來。心歇下來,就能欣賞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俯拾皆是幸福快樂的泉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並會深深感恩所有的一切;能知足、能歇,就是最富足的人生。

佛性清淨 本自圓成

  富貴來自於「給」,而不是外在物質或權勢到達如何的巔峰,富貴是一種由「給」而得到的心理狀態,心裡如果覺得貧乏,就給不出來;而給得出來的人,心裡一定是十分富足、不虞匱乏,覺得自己已是富貴之人。

  佛法是操作手冊,要在日用中實踐。例如,發現自己給不出來時,就反問自己,為什麼給不出財物?給不出微笑?給不出無條件的讚美?給不出尊重?給不出原諒?……這樣有將佛法用出來嗎?有落實嗎?

  進一步反思,如果付出體力或將所擁有的東西給了別人,就擔心自己會失去些什麼,這是對色身及物質有所執著;無法給出讚美、原諒,反映出無法自他平等、沒有平等心。佛法貴在知行合一,真正的知道,是要能夠做得到,如果還沒有做到,也不必氣餒,要繼續努力練習。然而「知足」、「給」都還只是階段性的過程,我們本具的佛性才是真正的富貴所在,而佛性本來一直都在,所以說「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只要把妄念掃乾淨,清淨心就現前了。

  若仍無法體會,可先假設「是」,深信「就是如此」,再步步實踐。所謂「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懂得知足與付出,心自然安定、寧靜。誠懇面對自己,最終是對本具佛性的肯定與信心,讓我們擺脫富貴及所有人間價值的制約。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