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
 
本期主題:常念知足 安隱無憂







經云:「有求皆苦,無求即樂。」
心有所求,則為欲望所牽,終日攀緣馳逐,不得自在。
安住此心,則知一切現成,自能知足感恩,無入而不自得。


知足第一富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星寧法師


  寒山大士云:「人生不滿百,常懷千載憂,自身病始可,又為子孫愁。」「可嘆浮生人,悠悠何日了,朝朝無閑時,年年不覺老,總為求衣食,令心生煩惱,擾擾百千年,去來三惡道。」人生短短數十年,卻總有數不完的煩惱,求衣食、求名利、求健康、求子孫……從生至死不斷地向外馳求,雖然物質生活富貴了,心卻愈來愈貧乏。其實,真正的富貴不是向外求來的,有求就有苦,有得就有失;能夠「少欲知足」,才是真正的富貴。

少欲知足 富樂安隱

  人的生活有物質生活及精神生活,物質生活能滋養色身,卻無法豐富精神生活;過度追求物質生活,反而容易產生許多煩惱,得到愈多,愈不知足,被五欲所迷,身心就無法安定。經云:「夫知足者雖貧名富,不知足者雖富是貧。」若能知足,無論處在任何環境,心皆能安隱自在,就是真富貴、真如意。

  古有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孔子的樂來自於知足及安貧樂道,所謂「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心中有道,則精神生活不虞匱乏。修行人更應當放下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以佛法來滋養心靈,少欲隨緣,知足常樂。

  經言:「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要實踐知足,須從少欲做起,例如:見到好看的衣服,想擁有時,先思惟自己是需要還是想要?衣櫃中有數月穿不到一次的衣服,為何還要再買?況且穿衣服只要乾淨整齊即可,若還想趕流行、追潮流,就永遠沒完沒了。把時間花在追求時尚,卻永遠追不上,何苦來哉!「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層霜」,不只是衣服,錢財、房子、名望、地位……世間一切法,都是無常的,縱使拚命追求而獲得,最終必定會失去。若能了知無常,則能常念知足,放下對世間五欲之樂的追求。

以道養心 福慧具足

  更進一步,要能養道、樂道。《大寶積經》中,佛陀教導眾生要發菩提心,修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及般若六波羅蜜。六波羅蜜能對治眾生的煩惱習氣,例如:修布施對治慳貪,心中沒有了貪,就能少欲知足;進一步捨掉一切無明煩惱,這念心本具的一切善法功德自然顯現,萬德莊嚴,這樣的富貴,即是真正的富貴。故開山祖師言:六波羅蜜以布施為首……六度修圓滿了,就能心想事成,心念一起,就能成就一切功德。

  宋朝范仲淹貧困時,每天以二升粟煮粥,過夜凝結後,以刀劃為四塊,早晚取食二塊,再切一些醃菜佐食。再者,他曾於借住的佛寺挖到黃金、白銀,亦不貪取,最後原封不動交給寺院。任參知政事後,還是維持簡樸的生活,這是他的知足。范仲淹將其俸祿用來辦義田、賑濟族人,建學校、培養無數賢才,這是他的廣修布施。又能教導子孫「安貧樂道」,他的子孫代代皆賢,八百多年來家道不衰,為世人景仰,這是知足第一富的楷模。

  老子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提醒自己在生活中要停止對物欲的追求,少欲知足,心不被外物所迷惑,這念心有覺性、能作主,時時顯發覺性的光明,以道養心,廣修六度利益眾生,則能福慧具足,成就無漏真富貴。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