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
 
本期主題: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華嚴經》云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求法,
所謂「直心求法,無有諂誑故;精進求法,遠離懈慢故;
一向求法,不惜身命故……」
菩薩為斷煩惱、饒益自他,深心受持佛法、落實信解,
必能徹見心源,成就如來知見。


一心頂戴喜受持

文/美國佛門寺住持 見穡法師


  常常讀到佛典故事中有佛弟子,不論出家、在家,因為虔敬聞佛說法,當下就「煩惱漏盡,得證聖果」或「得法眼淨,身心泰然」,總覺得欣慕嚮往。仔細去觀察體會,漸漸發現自己在學習佛法時,如果能具備以下三項:恭敬求法、一心聞法、受持行法,就如同在茫茫旅途有了衛星導航,時時得到指引,方向明確,便能夠信心堅定,歡喜踏實地直趨寶所,一生受用無盡。

恭敬求法 伏慢受化

  學習佛法首要具足恭敬心。古德言:「慢如高山,法水不住」,將心中滿滿的我執煩惱降伏下來,把慢心、疑心都空掉,方能納受教法。如果心中充斥著自以為是、先入為主的想法,即使聽到最殊勝的道理,也無法明白其中的真義。因此在課程或法會進行之前,先頂禮問訊合掌,並且誦念「開經偈」作難遭遇想,今生得聞佛法當善自珍惜。如此「敬生於心,恭為敬貌」才能與法相應。同時,要省察自己的因地心是否清淨?《瑜珈師地論》中提到菩薩求法「專為求善,非顯己德,為欲安立自他善根」,清淨的因地心即是菩提心,是為了體解大道、自覺覺他而求法學法,非只為充實個人學識。

  過去在佛學院研究所就讀時,一度覺得課程艱難,很想放棄。聽聞教授法師苦口婆心勸導:「學習大乘法門,最重要的是發大乘心,也就是大慈悲心。」突然醒悟學習佛法因心清淨的重要。當依開山祖師開示的三種「善」:真空善、假觀善、中道實相善,檢視自己聞法的因心是否符合「善」的標準,始終立足覺性。如此「因地心,果地覺」,即使遇到困難,也不會輕易就迷失退轉。

一心聞法 思惟內化

  除了求法的心,聽經聞法時最重要的是保持專注。《佛說無常經》云:「佛法如甘露,除熱得清涼,一心應善聽,能滅諸煩惱。」佛法道理能使我們除去心中熱惱,關鍵在於「一心」,也就是聞法時專心致志,依教觀心,正念思惟,內化為自己的知見。對於沒聽過的名相、道理,先從文字般若去熟悉,把定義了解清楚。對於已經聽過的則不斷重慮緣真,起觀照般若,向內返照,反省自己的作為是否如佛所教。佛法甚深微妙,例如因緣果報、緣起性空等道理,即使聽了很多遍,每次認真聽,就會有新的體會、新的發現。

受持行法 落實深化

  佛經中,常見佛為大眾說法完畢時,「一切大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顯示聽經聞法與落實修行的密切關係。王陽明先生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真知道必須也要做得到,解行並重。所以佛弟子「頂戴奉行」,敬信憶持教理,於身口意落實,深化修行。

  當我們有佛法為依靠,心中就有安定的力量,面對無常變化的外境時,能堅住正念,隨順覺性,時時記得在正確的因上努力,這種心境明朗的喜悅,唯有聞法修行方能體會。《法華經》中有一則譬喻:天降甘霖於大地,雨水滴落在山林曠野、丘陵谷川、花草樹木之上。雨水是平等落下,無有揀擇,只因萬物形類各異,所得水分便隨之而有差別。佛法如同平等雨露,隨眾生根器及領悟、奉行程度不同而各得潤澤,不論多少,皆得受益。在海外精舍發心,見證了佛法潤澤群生的殊勝,不分種族膚色、語言文化,凡有心者,有緣至道場求法、聞法、行法,皆得法益。

  今生有幸得遇開山祖師,得聞正法,發願生生世世,一心頂戴,歡喜受持,以報答深恩。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