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
 
本期主题: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求法,
所谓「直心求法,无有谄诳故;精进求法,远离懈慢故;
一向求法,不惜身命故……」
菩萨为断烦恼、饶益自他,深心受持佛法、落实信解,
必能彻见心源,成就如来知见。


师资道合 说听究竟

文/中台禅寺女众部副住持 见辟法师


  每当世尊开演微妙法前,常见请法弟子在众中起立,至诚顶礼,长跪合掌,恭敬求法;世尊在应允前,则会要求大众谛听及善思。这些带给我们现代学佛行者什么样的启示呢?

身心恭敬 方能入道

  所谓「师资道合,说听究竟」,师父应机施教,弟子资质契合,方能说听圆满,好比母鸡协助即将破壳而出的小鸡,彼此啐啄相接。如同教学,必须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完成,若老师讲授精彩,学生不用心听,则产生不了学习效果。《大智度论》诠释「如是我闻」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正说明入道条件之一,即是我们求法者应以恭敬的身心,例如端身正坐、不手臂托腮、衣着端庄、内心专注无妄,作好虔恭学习的准备,具足清净信心,才有可能入道。

  《增壹阿含经》记载,有一次世尊说法,一位年长比丘舒展双脚而酣眠,而在场一位八岁沙弥跏趺端坐思惟、摄心精进。佛借此开示以懈怠身心闻法,不得善利,如老比丘过去堕龙身五百世,今生命终又将堕落为龙。闻法当威仪具足、心诚无妄,方能获得法益,如这位精进沙弥,七日后将悟四谛理,证得禅定。

  世尊过去生为雪山童子,因求半偈而舍身命。历代祖师或行者参学,往往跋山涉水,历经千辛,只为求得一悟。如二祖慧可求道于达磨祖师,在雪地伫立一夜,请求祖师为众生广宣妙法。达磨祖师指出诸佛妙理,广大精深,修行成佛无不经历长远难行难忍的磨炼,岂是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就能了达甚深教法?二祖于是断臂,以表求法的精诚之心,而得到达磨祖师认可;进而在请求初祖为己安心时,契悟甚深禅机,禅宗法脉因而传继。又如行者参学请法,三业清净,至诚合掌伫听,禅师上堂应机开示,忽然一言相契,顿悟自性,便获接引。

向上一路 祖师平怀

  闻法能入道,除了亲从善知识处学习,听法者要身心虔恭,还应留意什么问题,掌握何种原则呢?《礼记.学记》分析学生有四种问题心态,可归纳为两种:一是贪多、求速成;二是自我局限、不持续学习。《佛说四十二章经》也云:「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才能与道相应。反观自己初出家时,急着多闻而一路向上求解脱烦恼,却平添烦恼,无法真正领会开山祖师「向上一路」之旨。直到某次大众恭迎老和尚步入斋堂,从师父步履中,感受到修种种善不着「是我在做」的平怀,才悔悟大丈夫应如此行持踏实。

  古人求法不畏艰难,甚至不惜生命,而今科技发达,上网弹指即获法宝,难以从中体会法宝胜过躯命,易误判这些道理很普通,局限在听过就好的初浅认知层次。这种心态就像一只杯子装满了我慢水,装不进法水,错过闻法悟道机缘,岂不可惜!

  我们如果希望亲尝微妙法水而得受用,应思惟佛法相传至今的历程,感念诸佛、历代祖师及中台开山祖师的牺牲奉献。身为现代佛子,拥有方便资源,应善用于助道,不应长养慢心轻法。如上禅修课应具足恭敬听法的威仪,无妄念、杂念或昏沉,或不自觉托腮,知道心跑掉了,当以善知识难遇、法宝难得,或「人在哪里,心在哪里」觉照一下,不继续散乱,恢复清明,就能闻法入心。课后认真想一想佛法怎么说,为什么这么说,并依据因果、空性、本具佛性等教理,观察心境与人事物,照破妄想执着,放下能想所想,安住觉性。日常活动及静坐皆持续练习作主,终将契入实相,如《金刚经》所云:「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如是师资道合,则能不绝于世。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