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
 
设计之美









禅宗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

文/普贤精舍研经禅修班学员、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景观建筑学系硕士 安庾心(法山)

  从小,自己就对园艺有着浓烈的兴趣,长大后,随着兴趣成为一名建筑与景观设计师。进入精舍上禅修课以及回山听经闻法时,都会特别关注佛学中与园林有关的典故,例如七步生莲、菩提树下成道,乃至《金刚经》所提到的祇树给孤独园(祇园精舍),都与大自然、园林和植物有所关联。「祇树给孤独园」的名称由来,表达对树木与土地同样的重视,而重视花木、土地,与现在的环保意识和生态学中的生物多样性更有不谋而合之处。

  二○○三年到香港就业时,承接的第一个景观设计元素,就是西安大雁塔园林改造;这样的因缘,让我经常思考中国园林与禅宗思想之间的关系。这些年来,一直希望藉由自身的禅修经验及专业知识,透过实地考察与分析,结合历史的回顾,深入探讨禅宗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中国园林发展与佛法东来

  对比中国园林发展史与佛法东来在中国的发展史两个时间线,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佛法在这几千年当中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中。这过程影响了人们的思惟方式,更进而影响人们看待园林的态度。禅宗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也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在努力修慈悲和智慧的过程中,人们面对生活的方式以及态度变得更加精进,积极上进又经常反省、检讨(忏悔)的修行,加速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提升。如同百丈禅师(公元720年-814年)建立丛林清规,力行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将印度僧侣托钵乞食的传统,改为中国式的农禅生活,强化了禅宗思想中的积极与踏实性。

  最早期的中国园林(《中国古典园林史》,「生成期」:公元220年之前),与西方国家园林的发展类似,是以生存及物质需求为主的活动,例如狩猎、耕种等,仅为纯粹功能性而没有观赏性质。当时所谓的园林,通常为皇宫贵族的狩猎场以及祭祀天神所用的平台。根据《中国古典园林史》的记载,在「转折期」(公元220年-589年)之前,中国古代园林有了第三个源头的出现──园圃。园,是指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地方;圃,是种植蔬菜的地方。

  西安大雁塔园林景观。

  园圃的出现,与佛法在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进入中国,很可能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因为有了白马寺以及从印度来的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带来释迦画像、翻译了《佛说四十二章经》,佛法僧三宝具足,潜移默化地对人民有了一定的影响。如《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四章〈善恶并明〉:「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亦可能因慈悲心、不杀生的观念,让人们对于园林的定义出现了改变,更增加了种植果树以及蔬菜。中国园林在「生成期」过渡到「转折期」这一百多年当中(公元67年-220年),人们的心性得到了一定净化,园林渐渐地从物质上的需求,转变为精神上的追求,及可欣赏的艺术。

  佛法的超越时间性,在环境教育中可以完美地体现。例如千年道场白马寺(公元67年至今),它曾与千千万万人结缘,在弘扬佛法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中国园林标竿让人参考学习。白马寺是汉明帝为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兴建,居住生活与译经的地方。因环境(包含了建筑与园林)的存在,而带给人深刻的印象,在环境中的体验使人对佛法产生更大的信心。白马寺经过长时间的洗礼,在不同的朝代不断地重建。我曾经实地参访过白马寺,虽然千年前汉明帝时期的建筑与园林已不存在,不同朝代重建过程当中,由不同的僧众带领着工匠,将佛法与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我们可以想象百年前的白马寺,一花一草一木结合了当地的植栽品,由僧众细心地整理及照顾,成就了寺院园林景观。

  寺院中庄严的环境与民间的园圃有很大的差异性,经历不同的朝代强化了民间对园林精神上的追求;大众前去寺院听经闻法的同时耳濡目染,提升了对建筑园林在艺术上的向往;于是造园活动开始转向民间,而从「生成期」单纯以功能为主的建造风格,开始转向功能和艺术创作并重,促成了中国园林的「转折期」。寺院受到尊重及保护得以延续百年甚至千年,寺院也因此成为一个文化交流传承的平台,让中国园林可以有机会提炼至园林艺术的精致度。

白马寺将佛法与环境完美地融合
在一起,成就了寺院园林景观。

 

禅宗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

  禅宗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发生在园林的「转折期」。禅宗初祖达磨祖师远来中国传化(公元520年),《达磨二入四行观》揭示契悟佛心的妙法;若能时时刻刻以其中的道理来返照自心,融会贯通,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则行、住、坐、卧无一不是佛法。禅宗将佛法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的教义,更加接近大众,使广大的民众更愿意接受禅法的熏陶。从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心法中,了悟到本具的清净心,同时透过顿悟法门,许多因缘具足的人快速得到提升。在这人群当中,不乏文人雅士和各行各业的民众,也因此奠定了中国园林「全盛期」(公元589年-960年)的根基。于审美及设计过程当中,化繁为简,将直入人心的美呈现出来。

  达磨初祖的到来,传到六祖惠能大师,一花开五叶,使得禅门大盛,同时也带动了中国园林「全盛期」。隋唐时期如同西方的文艺复兴时代,大量的寺院佛像建于这个时期。现存的历史遗址,例如洛阳的龙门石窟,如同大地艺术,巧妙地将佛像结合在自然的山体中,也就是因为这种因地制宜的做法,将人工与自然结合在一起。这时期最明显的中国园林风格以及规划设计方式,就是因地制宜。寺院建筑园林都是融合在大自然的环境当中;从规划选址到最后落成,基本上都不会破坏原有的大自然环境和风貌,甚至是巧妙地将人为的建筑融合入现有的场地。禅的思想在寺院设计规划上,如同现今的生态规划,在保护以及尊重生态的多样性下,平衡每一个物种的存在,并落实于生活中。具足慈悲和智慧,禅宗思想的伟大使得整个华夏文化,包含诗、画、园林等艺术领域,生机蓬勃。

  洛阳的龙门石窟如同大地艺术,巧
  妙地将佛像结合在自然的山体中。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