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本期主题:静观自得的定慧人生







古德云:「万物静观皆自得。」
心清净、心静,就能产生定力与智慧,
对一切万事万物皆能明察秋毫、洞彻无碍。


以止观归根化除隔阂

文/澳洲宝林禅寺住持 见舫法师


  「误会」是平日人际互动常见的问题,因为彼此立场、见解不同,生活共事中,对彼此的言行举止,难免会产生误解。虽然静下心来反思时,多少能觉察自己在过程中不圆满之处,知道并非全然是对方的问题;但在误解当下,却常因失去正念而伤害彼此,在双方的意识里,加上各自烦恼偏差的揣测,埋下错误的成见种子。如果没有静观正视那份挂碍,随着我执无明种子的现行染薰,心中的隔阂就愈来愈深,甚至建立起一道无形的高墙。

反观自心 看破放下

  一段夏安居因缘,每日静坐修七周缘慈。一次修观前的反省思惟:「检讨自己修行不能得力,没有禅定、智慧,皆由业障所致,一切业障皆由『心』、『境』而来。一切外境又皆是自己从过去至今,三业造作而感召……」顿时觉察自己心中盲点:面对类似的境界,自认的「真心」,其实仍带着自以为是的我见,而非纯然的「平常心」。静坐修观后再审慎反观自心,发现就算自己表相和颜悦色,但意识当中仍存有一种「我虽然有错,但是你也没好到哪儿」的我慢、是非对立之心;更存有在意他人对自己看法的人我相执着。禅宗祖师说:「有一些些,还有一些些。」如果这念因心都还有错误的意识、烦恼念头,又如何能解冤释结?

  《六祖坛经》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事实上,在与任何人发生误会时,自己除了要积极反省检讨,更重要的是要能放下心中的成见,以平等心相待。若带着过去的心念,不但见面尴尬,更是促成另一个误会、加深隔阂的因缘。已有隔阂,就必须更加谨言慎行,秉持中台四箴行,于人事中融合敬、慈、和、真,方能渐渐化解彼此的矛盾。

  以平常心真诚相待,自己也才能平静自在。马祖道一禅师开示:「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平常心是光明、清净、慈悲、智慧、平等的心。「平常心」的具体落实,即是要能看破放下,不再以主观想法,去评判揣测他人;更要能保持自心清净,安住在慈、悲、喜、舍;思惟「五蕴皆空」之理,照破那妄有的自尊面子。当自心能归「零」,再次与对方照面时,便会发现,从头至尾都是自己的猜疑、妄想、「我执」导演的独角戏,自己障碍自己,对方早就放下了!

心系一处 宁静祥和

  三祖僧璨大师云:「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要契悟不可思议、具足无量福报功德的这念心性,首先要能停止分别取舍的知见。老子也曾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根」就是根本,在佛法中,这一念心性就是根。以心为根本,归到菩提涅槃,归到人人本具的不生不灭佛性。静坐修观行,透过观行法门返照自心,把这念心收回来,在心上用功,就是帮助我们归根。

  静坐就是调和我们的身心。开山祖师曾开示:「一个是身,一个是心,要把身心调和。调和了以后,要放下;放下了以后,我们这念心才会自在,再慢慢地净化、提升,达到心空境寂的境界。」借由观行将心返照,随着七周缘慈,心系一处,当这念心不起杂念、妄想,纷乱的心自然慢慢止息,回归宁静祥和。回到这念慈悲、清净之心,便能觉察挂碍、问题的根本,慢慢转识成智。逆境中,以慈悲观的道理,反省检讨、惭愧忏悔、发愿回向以转化烦恼、调伏习气,心就愈来愈安定、充实,不再患得患失,而能自在光明。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