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

 

 

禪門探微









大顛寶通禪師

文╱編輯部  圖╱傳塔 

  大顛寶通禪師,唐代僧人,石頭希遷禪師法嗣,諱寶通,自號大顛和尚。俗姓陳(一說楊),祖籍潁川(河南禹州),父親在潮州為官,唐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師出生於潮州,自幼聰穎異常,心胸超脫世俗,性喜居於山野林中。大曆初年(公元766),與藥山惟儼禪師同到西山(今潮陽縣西岩)依惠照禪師出家,大曆八年(公元773)受戒;後又一同參謁南嶽石頭希遷禪師,於希遷禪師座下大悟禪門宗旨。

  貞元(公元785~805)初,大顛禪師移居於龍川羅浮瀑布巖。五年,回到潮州。七年,創靈山禪院,據說出入有猛虎相隨,其門下弟子多達千餘人。當韓愈被貶官到潮州時,曾向大顛禪師問道。

南嶽悟道

  大曆年間,大顛禪師參謁石頭希遷禪師。希遷禪師問:「哪個是汝心?」師回答:「見言語者是。」希遷禪師便將師喝出。

  過了十日,大顛禪師問希遷禪師:「前者既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希遷禪師說:「除卻揚眉瞬目,將心來。」師答:「無心可將來。」希遷禪師說:「元來有心,何言無心?無心盡同謗。」大顛禪師於言下大悟。

  一日,大顛禪師問希遷禪師:「古人云,道有道無俱是謗。請師除。」希遷禪師說:「一物亦無,除個什麼?」希遷禪師又反問:「併卻咽喉脣吻,道將來?」大顛禪師說:「無這個。」希遷禪師說:「若恁麼,汝即得入門。」

  又一日,侍立於希遷禪師身旁,希遷禪師問:「汝是參禪僧?是州縣白蹋僧(粥飯僧)?」大顛禪師回答:「是參禪僧。」希遷禪師問:「何者是禪?」師回答:「揚眉瞬目。」希遷禪師說:「除卻揚眉瞬目外,將你本來面目呈看。」師說:「請和尚除卻揚眉瞬目外鑒。」希遷禪師說:「我除竟。」師說:「將呈了也。」希遷禪師問:「汝既將呈我心如何?」師回答:「不異和尚。」希遷禪師說:「不關汝事。」師說:「本無物。」希遷禪師說:「汝亦無物。」師回答:「既無物,即真物。」希遷禪師說:「真物不可得。汝心見量,意旨如此,也大須護持。」此後,大顛禪師更是機辯無滯,盡得希遷禪師的禪法。

靈山開堂

  唐貞元五年(公元789),大顛禪師自瀑布巖返回潮州。後於幽嶺下創建靈山禪院,在靈山開堂說法三十餘年,大闡曹溪禪風。

  大顛禪師上堂開示大眾曰:「夫學道人,須識自家本心。將心相示,方可見道。多見時輩,祇認揚眉動目、一語一默,驀頭印可,以為心要。此實未了,吾今為你諸人分明說出,各須聽受。但除卻一切妄運想念見量,即汝真心。此心與塵境,及守認靜默時,全無交涉。即心是佛,不待修治。何以故?應機隨照,泠泠自用,窮其用處,了不可得,喚作妙用,乃是本心。大須護持,不可容易。」

  水空和尚來,大顛禪師拿住坐具說:「不用通時暄,亦不用通來處。」空和尚說:「擬欲恁麼,又恐人情不足。」師放手說:「還足也未?」空和尚提起坐具說:「若通時暄,又恐迷來處。」師答:「暫時相見,也無妨。」

  僧問:「其中人相見時如何?」師答:「早不其中也。」僧問:「其中者如何?」師答:「不作箇問。」僧問:「苦海波深,以何為船筏?」師答:「以木為船筏。」僧問:「恁麼即得度也?」師答:「盲者依前盲,瘂者依前瘂。」

韓愈問道

  侍郎韓愈因為上〈諫迎佛骨表〉,被貶到潮州為刺史,聽聞大顛禪師在當地道行高隆之名,便寫信召請。前後三次,大顛禪師皆未應允前往,後來卻不請自往。韓愈問為什麼,師回答:「三請不赴,不為侍郎;不屈自來,只為佛光。」

  韓愈又問:「未審佛還有光也無?」師回答:「有。」韓愈進一步問:「如何是佛光?」師喚:「侍郎。」韓愈應喏。師問:「看還見摩?」韓愈說:「弟子到這裡卻不會。」師回答:「這裡若能會得,是真佛光。故佛道一道,非青黃赤白色,透過須彌盧(須彌山)圍,遍照山河大地,非眼見,非耳聞,故五目不睹其容,二聽不聞其響。若識得這個佛光,一切聖凡虛幻無能惑也。」師要返回靈山時,留一個偈子給韓愈:「辭君莫怪歸山早,為憶松蘿對月宮。臺殿不將金鎖閉,來時自有白雲封。」

  韓愈一日來訪,問大顛禪師多少歲了。師提起數珠問:「會麼?」韓愈說:「不會。」師又說:「晝夜一百八。」韓愈還是不能領會,於是回去。次日再來,至門前遇見首座,以前日的對話,請問其中意旨如何,首座扣齒三下。韓愈見到大顛禪師,再提前日的問題,師亦扣齒三下。韓愈說:「原來佛法無兩般。」師問:「是何道理?」韓愈說:「適來問首座亦如是。」師於是召首座進來,問:「是汝如此對否?」首座說:「是。」師便打首座,將他趕出院去。

  韓愈又一日對大顛禪師說:「弟子州中事務繁多,請法師就佛法中精要之處開示。」師默然許久都不說話,韓愈不知所措。當時三平禪師為侍者,敲禪床三下,師問:「作什麼?」三平回答說:「先以定動,後以智拔。」聽聞此,韓愈便說:「和尚門風高峻,弟子於侍者邊,得箇入處。」

辭眾示寂

  長慶四年(公元824),大顛禪師預知時至,沐浴更衣,向大眾告辭後,端坐示寂,世壽九十三,戒臘五十二。其墓塔築於寺側。唐末有人挖開其塔,見屍骨已化盡,唯有舌根尚存如生,於是重新將它瘞埋,號為瘞舌塚。宋至道年中,鄉人又挖開來看,唯有一面圓鏡,於是疊石再把它埋藏了,號為舌鏡塔。法嗣以漳州三平義忠禪師、馬頰山本空和尚、本生和尚為最著名。大顛禪師著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義》及《金剛經釋義》;又嘗自書《金剛經》千五百卷、《法華經》及《維摩經》各三十部。大顛禪師禪風廣化及於福建,靈山寺及墓塔尚存,猶為今人所尊崇。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