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
 
健康樂活






  
肌不可失──談肌少症之預防保健

文/普賢精舍護法會副會長、保健諮詢公司推廣健康講師 邵珍媛(傳界)



前言

  根據WHO的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超過總人口7%的國家,稱為高齡化社會,達14%稱為高齡社會。台灣在1993年老年人口已超過7%,進入高齡化社會;2018年3月底已突破14%,成為高齡社會。推估到2056年時就可能會增加至37.5%,甚至於使得台灣迅速成為全球最老的國家。年齡增長引起的疾病愈來愈受到重視,尤以隨著年老引起的肌肉流失,進而造成衰弱,全身肌肉量以及肌力降低,伴隨著身體機能障礙生活品質(QCL)降低,增加死亡風險,肌少症之預防保健躍升為高齡社會一個重要課題。

何謂肌少症(Sarcopenia)

  1989年Irwin Rosenberg首先提出“sarcopenia”一詞,“Sarx”是肉,“penia”是流失的意思;也就是身體肌肉量隨著年紀增加而減少的現象。60~70歲的人口有10%患有肌少症,80歲以上可能將近30%,肌少症包括肌量與肌力的減少或生理表現下降,但肌少症並不侷限於老人專屬疾病,另有學者Fried對肌少症的定義,提出5項日常生活表現,其中有3項以上者定義者為肌少症:
  1.體重減少
  2.主觀的疲勞感
  3.日常生活活動量減少
  4.身體能力(步行速度)減弱
  5.握力低下

肌少症自我居家檢測方法

  1.測量小腿圍
  測量小腿圍時,先找一張椅子坐著,讓大腿與地面平行,和小腿呈90度,放鬆腿部肌肉不緊繃,用尺量測小腿最粗的部位為準(圖一)。

測量小腿圍

  2.SARC-F問卷
  判斷標準:圈選超過4分即可能有肌少症風險(圖二)。

SARC-F問卷

肌少症發生的原因

  分為原發性與續發性。

  1.原發性:因年紀增長而引發骨骼肌的流失,表現在日常生活,體重減少、握力低下、疲勞、活動量減少、步行速度減弱、整體熱量消耗下降。

  2.續發性:如營養失調不足、飢餓、內分泌變化、神經退化或疾病感染、發炎、慢性病(如動脈粥狀硬化、胰島素阻抗、甲狀腺機能亢進、肌肉僵直症)與年齡交互影響等因素,造成跌倒增加、失能、甚至死亡。可見肌少症對健康造成影響層面廣泛,吾人應該提早預防保健。

肌少症預防保健

  要維持年長者的生活功能,改善肌肉量和功能要從營養、運動、睡眠三方面著手,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肌肉的增長是經過破壞與重建,透過肌力訓練以破壞肌肉纖維,利用正確均衡的飲食與充分睡眠休息,達到修復重建肌肉,以維持訓練與破壞、淘汰不適合肌肉纖維,使其重建強大的肌肉,這就是肌肉量增加的過程。

營養

  美國國家科學院國立醫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提出營養方面首重蛋白質的質與量攝取,一般建議,每天蛋白質攝取量是體重乘以1.2(公克),也就是一個60公斤的成人,每天應該要吃到72公克的優質蛋白質。每餐攝取至少20~25公克必需胺基酸才能達到與成人般的肌肉同化作用生長肌肉,減少被分解。

  Laymam 2009年研究發現,在年長者身上,每一餐蛋白質攝取的品質和量若是不平均,身體無法有足夠代謝能力、修復和生長。因此蛋白質攝取總量,應平均分配於每日三餐中,黃豆及其製品為素食優良蛋白質(註1)的來源。

  近年來亦有對年長者飲食研究,發現提高蛋白質攝取量(>1.3g/kg/d)正常情況下,不會惡化腎小球滲透率(GFr),從預防衰弱及肌少症的角度觀察,對於腎機能正常的人影響是微小的,銀髮族每日建議量為1.06g/kg的蛋白質。

  營養首重均衡,增肌不只是要重視蛋白質的補充,亦不要忽略其他營養素的攝取,特別有助增加肌肉的營養素,如醣類、維生素B群、維生素D、鈣質、抗氧化物質。

  1.醣類:適度攝取醣類能防止因熱量不足而導致肌肉分解,特別建議運動後,除了補充蛋白質亦要補充優良醣類,如全穀類低升糖指數(GI值)的醣類。

  2.維生素B群:促進醣類、脂質、蛋白質代謝,消除疲勞,人體新陳代謝的必要維生素,具輔酵素作用的營養素,隨著年齡增加有些維生素愈來愈不容易被身體吸收,其中特別容易缺乏的是維生素B12,它與神經功能,細胞代謝和紅血球生成有關,建議每天攝取2.4毫克,平常可由糙米、全麥、海藻、營養酵母等食材獲得攝取。

  3. 維生素D(和鈣):對於年紀漸長,骨質日漸流失的人非常重要,鈣和維生素D在骨骼健康中扮演核心作用,可預防骨質疏鬆和骨折,維生素D能幫助鈣質吸收。研究結果顯示,血中25-OH維生素D濃度低於50nmd/L時會降低生理機能,肌肉力、增加副甲狀腺賀爾蒙濃度,增加骨折及跌倒風險,曬太陽能幫助身體製造維生素D,再搭配富含維生素D的菇類等食物,效果更好。

  4.抗氧化物質:富含於彩椒及花椰菜等食材中,抗氧化物質,如維生素C、維生素E、類胡蘿蔔素、多酚、輔因子抗氧化(Zn, Se, Mn)可以抑制脂質自動氧化,誘導細胞程式化凋亡,抑制蛋白質氧化,維持細胞膜完整性,預防DNA損傷,抑制類澱粉蛋白沉積等作用,預防阿茲海默症的發生;優秀的抗氧化物,對抗身體的活性氧防止老化,抑制運動產生的活性氧,為骨骼及肌腱的構成要素,可促進膠原蛋白合成。

  5.保持足夠水分:保持水分充足,有助於維持體內每個系統的功能,可以對抗疲勞並緩解頭痛,儘管脫水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但隨年齡增長,脫水會變得愈來愈普遍,因腎臟的保水能力降低。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的說法,部分用於治療心臟病和血壓的藥物也會影響身體的保水能力。成人每日的飲水量大約1500~2000cc。營養學家建議依每公斤體重30毫升計算,就可算出每人一天所需水量,至於慢性疾病患者的喝水量,應詢問醫師喝多少量為宜。

運動

  有氧運動、重量訓練可有效提升基礎代謝率,增加肌肉量。

  一般人以為健走、慢跑就能減重,若基礎代謝率愈來愈低,無法達到增肌減脂。許多老年人罹患肌少症,肌肉量變少、脂肪增加,形成「老泡芙」,青少年、年輕人的基礎代謝率較高,這個時期即使吃較多也不易發胖,人到中年後每10年「基礎代謝率」降低2~5%,如果食量不變,運動量也差不多,就容易發福,重量訓練與有氧運動可提高基礎代謝率、增加肌肉。

  平時能量(熱量)經由血液運送到脂肪和肌肉儲存,運動時肌肉充血膨脹、血管擴張,獲得更多的血液帶來的能量,進而搶走脂肪的額度,此效應能維持一段時間,大約2天。持續的規律運動,長期效應來說,肌肉吸收更多能量而增長,脂肪則因能量不足而萎縮,基礎代謝率(註2)就可提升。

  若運動不足或老化導致血液循環變差,肌肉的肌胺酸材料便無法被確實送達,難以製造肌肉,要增長肌肉就要將運動養成習慣,改善血液循環。建議每週至少5天進行30分鐘以上有氧運動,搭配2次重量訓練,配合正確均衡的飲食,預防肌肉流失。

睡眠

  充足睡眠,幫助肌肉量增加。

  充足睡眠時間,讓受到破壞的肌肉有足夠時間恢復,充足的睡眠可以促進肌肉製造的賀爾蒙分泌更好,幫助肌肉增加、預防流失,如生長激素會受睡眠狀況而影響。所以,增加肌肉量,三黃金定律:運動、營養、睡眠缺一不可。

  預防肌少症必須從如何延緩肌肉流失做起,最好的方法就是充足的營養、適度的運動,而營養是健康的根本,均衡飲食是延緩肌肉流失的首要關鍵。所謂均衡飲食就是每天攝取的食物,提供足夠熱量及各種必須的營養素,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與長期健康狀態,配合適度的運動,就能預防肌少症的發生。

註1:優良蛋白質含有足量的必需胺基酸以供身體所需,同時也能維持生命並促進成長發育,如黃豆及其製品。
註2:「基礎代謝率」是指人在安靜狀態下消耗的最低熱量,也就是躺著不動,身體也會因為呼吸、心跳、血液循環、消化吸收、維持體溫而消耗熱量。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