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

 

 

禪門探微









北宗神秀禪師

文╱編輯部  圖╱傳塔 

  唐代荊州玉泉寺神秀禪師,汴州尉氏(河南開封之南)人,俗姓李,諱神秀,五祖弘忍大師旁出之嗣。身長八尺,厖眉秀目,巍巍威德,少年時期即已遍覽經史,博學多聞。既而發出家之志,剃染受法,尋師訪道,後至蘄州雙峰東山寺,參謁五祖弘忍大師,以坐禪為務,乃歎伏曰:「此真吾師也。」於是在五祖座下,勤勞奉事執雜役,砍柴汲水,不辭苦行,以求道法。五祖深器重之,曾曰:「吾度化人頗多。了悟義理、圓融明白,無超過汝者。」又曰:「我與神秀論《楞伽經》,論說玄理通快,必多利益。」「東山之法,盡在秀矣。」令其為教授師,居於五祖門中第一位,故有神秀上座之名。

  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十月,五祖示寂,師遷住江陵當陽山傳法,眾皆欽服其德風,師之聲名大揚。

兩京法主 三帝國師

  自高宗乃至玄宗朝時,神秀禪師大揚漸教,則天武后聞其聲名,於大足元年(公元701),召入東都洛陽,師當時已九十餘歲,趺坐肩輿(轎子)入殿。帝於皇宮內道場供養,朝夕問道,特加敬重。師隨帝駕往來於長安、洛陽二京教授佛法,為帝之師。則天武后敕命於當陽山建度門寺,以表旌其德。當時王公已下及京城士人百姓,聞風爭相前來謁見,望塵拜伏,日以萬數。

  中宗即位,益加禮重,中書令張說執弟子之禮。師曾經開示大眾曰:「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捨父逃走。」又曰:「此心有心不?心是何心?」又曰:「身滅影不滅,橋流水不流。我之道法,總會歸體用兩字,亦曰重玄門、亦曰轉法輪、亦曰道果。」其法流興盛於長安、洛陽兩京一帶,歷經武后、中宗、睿宗三帝皆皈依,因此有「兩京法主,三帝國師」之稱。

  則天武后問神秀禪師曰:「所傳之法,誰家宗旨?」答曰:「稟承蘄州東山法門。」問:「依何經典?」答曰:「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則天武后曰:「若論修道,更無過於東山法門者。」師請歸還荊州,中宗勅書不許。後又勅於尉氏先人之宅置報恩寺。

五祖一脈 南能北秀

  神秀禪師與惠能大師同出於五祖座下。神秀禪師入宮後,曾上奏則天武后,請召惠能大師上京。惠能大師堅持推辭。神秀禪師又親自作書召請。惠能大師答以:「吾形貌不揚,北土之人見此身短貌陋,或許不尊重吾所說法。又先師授記吾與嶺南有緣,且不可違背其意旨。」惠能大師不越大庾領,恆居嶺南,禪門乃有「南能北秀」之稱。

  過去,神秀禪師與惠能大師在五祖座下時,一日,五祖召集所有門人,要大眾用自心智慧寫一偈子來看,若有領悟佛法大意者,就傳與衣法、立為六祖。大眾都認為神秀禪師是教授師,祖位必是他得,因此都不作偈。神秀禪師聽到大眾如此說,幾經思惟,於是在堂前廊壁間寫下他的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此偈屬於漸次修證的法門,依此修行用功,也能契悟菩提。五祖看到偈子後,知道是神秀禪師所寫,雖未見性,但依之修行,亦可得勝果,因此教門人燒香禮敬、誦念受持。惠能大師聽到神秀禪師寫的偈子後,請人幫他書寫自作的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惠能大師此偈屬頓悟,而神秀禪師在北方所倡為漸修法門,故有「南頓北漸」之稱。

  唐宣宗親近佛法,曾詔弘辯禪師入宮請法,問道:「禪宗何以有南北之名?」對曰:「禪門本無南北……其所得法雖一,而開導發悟有頓漸之異,故曰南頓北漸。」惠能大師開示弟子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神秀禪師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神秀禪師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溪參決。」祖師的心量廣大、修為高潔,朗然可見。

示寂

  唐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6)二月二十八日, 師無疾宴坐, 遺囑三字云:「屈、曲、直。( 註一)」示寂於洛陽天宮寺。帝禮遇以天子儀仗葬於龍門山,葬日,帝親送至午橋,王公與合城四眾士人百姓皆送至葬所。十月十六日於舊居後岡安神起塔。世壽一百餘歲。以師生於隋末,未曾提及自己生年,因此世人不知其確切歲數。師武德八年(公元625)受具於天宮寺,至神龍二年示寂於此寺,僧臘八十。敕賜號「大通禪師」,為禪門諡號最早者。法嗣有嵩山普寂、京兆義福等。師之門庭隆盛一時,世稱北宗禪之祖,然其法流僅數代即衰微。門人道璿最早至日本,故日本初期之修禪者大多屬其系統。

  師撰有《觀心論》流傳於世,並提出「五方便門」,以作為修道階段之次第法門:一、總彰佛體,二、開智慧門,三、顯示不思議法,四、明諸法正性,五、自然無礙解脫道。神秀禪師圓寂後,弟子嵩山普寂、京兆義福,並為當時人所尊重。中宗特下制令普寂承襲神秀禪師統領其門下弟子,於都城弘傳教法,二十餘年,人皆崇仰。門弟子中書令張說為師撰作〈荊州玉泉寺大通禪師碑〉云:「傳聖道者不北面,有盛德者無臣禮,遂稱兩京法主、三帝國師。仰佛日之再中, 慶優曇之一現。」神秀禪師在唐代極受尊崇,由此可見一斑。

註一:屈、曲、直。《楞伽師資記》:「蛇入筒而改曲。……《智度論》云:『蛇行性曲,入筒即直。』三昧制心。亦復如是」。蛇行本曲而改直, 譬喻原出《大智度論. 卷第二十三》:「一切禪定攝心,皆名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世界來,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