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
 
本期主題:慎獨







古德云:「一切語默動靜處,直教正念現前」,
時時刻刻覺察、覺照,
在起心動念處下工夫,不放逸、不懈怠,
慎獨,則心中坦蕩光明,隨處自在;
三業清淨,自能趣向解脫。


學習慎獨心地明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一年級 星願法師


  《大學》云:「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誠意」為修身之本,修行人欲立身行道,成就自利利他,亦離不開此一綱領。誠意,毋自欺也,也就須由慎獨下工夫。慎獨,是一個人進德修業的基礎。

  《說文解字》:「慎者,謹也。」又從心從真,就是用真心來注意自己,這念心要真誠。「慎獨」,無論在獨處時,或是在只有自己獨自知道的內心中,都要謹慎、真誠。開始向內反觀後才發現,雖然表面看似中規中矩,生活中的許多小事,仍透露出自己的偷心。例如:洗完衣服,見有人接著使用水槽,便不將地上水滴拖乾。或者,平時很注意走路是否發出聲音,然而進了寮房便大剌剌地拖履作聲。即便沒有人看見,那些人前人後、表裡不一的細行,仍在心中形成微小的不安,積累成一個灰暗的角落,使自己達不到全然的清淨光明。

嚴以律己 清淨三業

  《論語》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蕅益大師釋義,「坦蕩蕩」即「所謂居易以俟命也,卻是戒慎恐懼之體。」而相反地,「戚戚,正是無忌憚處。」自心中的懊惱、膽怯,實仍源於獨處時,放任習氣肆無忌憚地作為。而君子所以能光明、無所憂畏,是因為時時刻刻戒慎恐懼,不離覺性。佛法中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因為菩薩深明因果的道理,無時不嚴淨三業、戒慎因心。明白了道理以後,便開始了自己學習慎獨的路程。

  「諸惡莫作」是慎獨的第一步。謹慎地覺察、覺照,以戒律、規矩來檢視、束斂自己的言行。在遇到境界時,偷心冒出頭,總要堅定地告誡自己「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令覺性強作主宰,照破違犯心。有一天,在電腦教室使用電腦後忘了填寫「使用登記表」,正想「應該不嚴重,算了罷!」心中警報立刻響起!思惟盜用常住物的後果,因果昭昭,甚可怖畏。一念差錯便要向下沉淪,戒慎恐懼之心油然而生,趕忙回教室補登記,心中不安頓時掃卻,光明又自在。

自淨其意 光明磊落

  身為菩薩行者,更要進一步「眾善奉行」,此乃慎獨的第二個層次。無論人前人後,時時刻刻都要恆思利他,積極發心。看見飲食間水槽內的廚餘,順手清理;被風吹落的抹布,順手撿起;下課後未關上的門窗,順手關上……點點滴滴,自主發心,不為名、不為利,但為令一切眾生得安樂。

  慎獨的第三層次,便是「自淨其意」。漢朝使者蘇武遭匈奴流放北海。在那杳無人煙的異域邊地,蘇武二十年當中,始終持著代表漢朝使者的旌節,臥起操持,節旄盡落。蘇武的持節,象徵的就是一種道德的堅持。無論身旁有人無人,環境好或艱難,始終不違不失。對修行人來說,就是要嚴持淨戒,要一心向道,只起善念,乃至善念成片,最終銷歸自性。

  慎獨的三個層次,在日用中不斷地覺察、覺照,在因心上努力,經由反省、檢討、改正來落實。逐漸地,體會到「慎獨」的正面影響──作主能力提升,心也更加光明磊落、清淨安寧,真正如同曾國藩家訓所說:「慎獨則心安」。修行人自度而後度人,唯有自己的心能安住,才有能力安眾生之心;唯有自己做到誠意正心,才能引導眾生誠意正心,走上正道;唯有自心清淨,才能令眾生充滿希望和光明。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