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
 
本期主題:慎獨







古德云:「一切語默動靜處,直教正念現前」,
時時刻刻覺察、覺照,
在起心動念處下工夫,不放逸、不懈怠,
慎獨,則心中坦蕩光明,隨處自在;
三業清淨,自能趣向解脫。


菩薩行的起點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三年級 星化法師


  菩薩修行的目標,就是回復清淨的自性,成就萬德莊嚴的佛果。成佛要在因地上廣修六度萬行。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捨一法」,藉由六度萬行,來擴展自己的心量,化除妄想、執著,於利他之中完成自利。

慎獨 修行本分事

  慎獨是修行、度眾的根本。事上的慎獨,就是在一個人獨處時,也要謹慎戒惕。《論語》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合乎禮儀規範的言行,都不應作,不自欺也不虛偽。若事事循規蹈矩,歇下向外馳求的心,達到少欲無為,如《佛遺教經》云:「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在因上努力,心安定才能進一步與理相應。

  理上的慎獨,是時時保持覺性,在起心動念處,始終堅住正念。所謂「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即使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念頭,似乎沒有人知道,但自己心裡一清二楚。所以《大學》中說:「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要在每一個當下,都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不虛偽、不自欺,誠心誠意地修正自己,在心上用功。

  在廣修六度萬行的同時,時時刻刻都要正念現前、能作主,如此菩薩行才能生根。瞎堂慧遠禪師云:「未見心正而不能治物,身正而不能化人,蓋一心為根本,萬物為枝葉。根本壯實,枝葉榮茂。」自身心正、心誠,身邊的一切人事物自然跟著轉。若執著事上的發心,「因地不真,果招迂曲」,縱然努力,也只得人天福報,終究不能圓成佛果。

真誠不欺心 真正的富貴

  學佛前,一直希望能獲得他人的肯定,患得患失,迷失於境界之中。隨著學佛的時間愈來愈長,漸漸地對於自己的起心動念愈來愈清楚。《地藏經》云:「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原來自己並不「美好」,靜下心思惟之後,決定如實面對自己,真誠地接受自己,不自欺也不欺人,回到因地上努力斷惡修善,自淨其意,一步一腳印,踏實地走每一步。一開始遇到很多境界。但因為能面對、接受自己,漸漸地也能誠心地面對、接受他人。

  老子云:「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當自己將向外馳求的心收回來,始終堅持於斷惡修善,人我是非、衝突對立隨而減少。從而理解:雖然每個人都有貪瞋癡,但也都有清淨的本性,都嚮往清淨的言行和作為,所以保持這念心的清淨,就是最好的溝通。而在這個過程中,自己收穫最大的是不再患得患失;心中的光明坦蕩與安然自在,是人生真正的富貴;同時,也影響周圍的人,讓大家一起擁有光明自在的人生。

  清淨的本心本性,人人本具,若能慎獨,廣修菩薩道六度萬行,由事入理,事理圓融,回復清淨的自性,終能成就無上的佛果。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