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
 
本期主题:慎独







古德云:「一切语默动静处,直教正念现前」,
时时刻刻觉察、觉照,
在起心动念处下工夫,不放逸、不懈怠,
慎独,则心中坦荡光明,随处自在;
三业清净,自能趣向解脱。


行道须慎独──惟觉安公老和尚开示

编辑部整理


  修行没有别的,就是要经常检讨反省、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能有贪心、瞋心、痴心。起了善念,自己要知道;起了恶念,自己也要知道。起了善念,就继续保持;起了恶念,马上要返照、改过,这就是觉,要时时刻刻保持这个觉性存在。

  《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是指我们这念无住心、无为心、这念觉心。这念心起一个念头,就是一个生灭,起两个念头,就是两个生灭;如果当下这念心没有保持觉照,没有定、没有慧、站不住、打了妄想,心跑掉了,就不是道了。所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当下这念心时时刻刻都要存在、处处作主,道就能现前。

过起见闻 兢兢戒慎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一个是睹、一个是闻;一个是眼根、一个是耳根;我们的眼根和耳根最容易造恶业,所以时时刻刻都要提醒自己、要戒慎。「戒」,有警惧的意思,也有革除、戒除的意思;「慎」,就是谨慎,处处小心,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做事不能莽撞,要三思而后行。我们的身口意时时刻刻都要戒慎,做事要谨慎,起心动念要谨慎;要戒贪、戒瞋、戒痴,把坏的念头、坏的言语、坏的行为、坏的习惯统统戒掉。

  「君子」就是正大光明的人、有德的人、有仁的人;如果一个人时时刻刻都有仁德,就是君子,否则就是小人。修行学佛也是一样的道理,想要证罗汉、成菩萨、成佛、得解脱,首先就是要「戒慎乎其所不睹」,「睹」就是看,时时刻刻,该看的就看,不应该看的就绝对不能看;在看的时候,看到好的不生贪爱,看到坏的不起烦恼;做到了,眼根就清净了。假使不知道这个道理,眼睛看到外面的境界就容易生是非、起过失,造了恶业,将来就会堕落,这样就不是君子,而是小人了。「恐惧乎其所不闻」,恐惧就是战战兢兢、心怀恐惧,时时刻刻都要小心,恐怕事情做错了、听错了,乃至好的知见没听到,反而听了坏的知见。对于好的知见应该多去听,不去听就会愚痴;如果听了坏的知见,就会产生邪见,耳根就不清净。我们的罪过多半都是从「见」、「闻」产生出来的,所以时时刻刻都要注意自己的眼根、耳根。

戒乎独居 谨乎隐微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见」与现相通,是显现的意思;「隐」就是隐暗之处。「显」就是显著;「微」就是微细。没有比看不见的地方更显露的,没有比细微的事物更显著的。意思是指我们做人做事,在最隐暗的地方、人家看不见的地方,不要认为别人看不见,自己就懈怠放逸、打妄想、生是非;假使认为没人看见就无所谓,身体就随随便便,或是两个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甚至抽烟、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这样就造了恶业。因此在人家看得见的地方、正大光明的地方,所谓「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我们说错了一句话、做错了一件事情,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逃不过别人的耳目,所以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在大众看得见的地方,不要沽名钓誉,要老老实实做人、做事。

  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我们更要谨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要想做一个正大光明的人,建立完整的僧格、修菩萨行、成大人、得解脱,就要先从因上做起。什么是因?起心动念就是因,所谓「慎其独也」,在独处时要特别谨慎。例如一个人睡觉、或是在山上住茅棚……如果因为别人看不见而随便、放逸、懈怠,就容易犯过失、造恶业,所以要时时刻刻注意我们的身口意。

  所谓「修行」,就是修心行、修口行、修身行。要时时觉察、觉照,使身口意不犯过失,保持三业清净。所谓「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平时要提醒自己嘴巴不乱讲话,心不随意攀缘,把意识心收摄回来,念念作主,要动就动,要静就静,只起善念,不起恶念,这样做就是「守口摄意」。摄,就是收摄,把意根归一,不让它轻举妄动,绝对不要起恶念。一般人不了解这个道理,以为自己起心动念是神不知、鬼不觉,其实凡夫众生只要念头一动,就周遍法界,就像电波一样,一发出去就是无远弗届;佛菩萨、天人、鬼神听到了,就像打雷那么大声。俗话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不但不能做坏事,起心动念也不能任意、随便,要时时警惕自己持守正道,无论动静闲忙,这念心都要守在正道上。静的时候,这念心安住在中道实相上;动的时候,则要守在善念、善法上。能静也能动,能够做到动静都能守道,不但天人欢喜赞叹,诸佛菩萨也会欢喜赞叹;确实做到了,这一生就能得到解脱。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