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禅门探微









曹山本寂禅师

文╱编辑部  图╱传塔

曹山本寂禅师

  唐代抚州曹山本寂禅师,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市)人,俗姓黄。幼时学习儒学,十九岁于福州福唐县灵石山出家,二十五岁时受具足戒。

参谒洞山 秘授宗旨

  唐朝咸通年间,禅风极盛,本寂禅师往洞山参谒良价禅师。初初相见,洞山良价禅师问云:「阇黎,什么名字?」本寂禅师曰:「本寂。」洞山禅师又云:「向上更道。」本寂禅师曰:「不道。」洞山禅师云:「为什么不道?」本寂禅师曰:「不名本寂。」本寂禅师因此深得洞山禅师器重,自此成为洞山禅师之入室弟子。

  在洞山禅师座下参学多年,一日,本寂禅师向洞山禅师辞别,洞山禅师遂秘授洞山宗旨,又问本寂禅师:「你要向什么处去?」本寂禅师曰:「向不变异处去。」洞山禅师云:「既然是不变异处,岂有去呢?」本寂禅师云:「去亦不变异。」

弘法 大振洞山家风 

  辞别洞山禅师,本寂禅师即前往曹溪参礼六祖惠能大师塔,之后至吉水(今江西宜黄县北)。当时众人皆慕师之道,祈请师为众说法。本寂禅师志慕六祖大师,改山名为曹山。

  后因唐黄巢之乱,烧毁寺院,山寺也不得安宁,本寂禅师便离开曹山,来到宜黄(今江西宜黄县)。当地有位奉佛甚笃的信士王若一,捐舍何王观以为寺,本寂禅师将何王观更名为荷玉寺,驻锡于此。常为学人阐扬「五位君臣旨诀」,学者云集,大振洞山家风。

  一日天寒,本寂禅师走进僧堂烤火取暖。有一僧人云:「今日好寒!」师曰:「须知有不寒者。」僧人云:「谁是不寒者?」师便夹起一块炭火,僧人云:「莫道无人好!」师即将炭火抛下。僧人看了,云:「某甲到这里却不会。」师曰:「日照寒潭明更明。」

  一僧人问师云:「万法从何而生?」师曰:「从颠倒生。」僧又云:「不颠倒时,万法何在?」师曰:「在。」僧云:「在什么处?」师曰:「颠倒作什么?」

  僧人问师曰:「如何是无刃剑?」师曰:「非淬炼所成。」僧人问:「用者如何?」师曰:「逢者皆丧。」僧人又问:「不逢者如何?」师曰:「亦须头落。」曰:「逢者皆丧则固然是,不逢者为什么头落?」师曰:「不见道能尽一切。」曰:「尽后如何?」师曰:「方知有此剑。」

  有一学人向本寂禅师请法,问:「学人十二时中,如何保任?」师曰:「如经蛊毒之乡,水不得沾着一滴。」

  又一次,学人问师云:「沙门岂不是具大慈悲的人?」师曰:「是。」学人问:「忽遇六贼来时该如何?」师曰:「亦须具大慈悲。」学人问:「如何是具大慈悲?」师曰:「一剑挥尽。」学人问:「尽后又如何?」师曰:「始得和同。」

  《人天眼目》云:「曹洞宗者,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凡有慕道前来求法之人,本寂禅师皆慈悲应机施语,以启蒙迷。

  云门禅师问:「如何是沙门行?」本寂禅师曰:「就是吃常住苗稼。」云门禅师云:「就这么行去,如何?」本寂禅师曰:「你还畜养得吗?」云门禅师云:「畜养得。」师曰:「你怎么畜养?」」云门禅师云:「就是着衣吃饭,这有什么难?」本寂禅师曰:「何不道『披毛戴角』?」云门禅师立刻向本寂禅师礼拜。

  一日,有僧以纸为衣,号为纸衣道者,自洞山前来参谒,本寂禅师云:「莫非是纸衣道者吗?」道者曰:「不敢。」本寂禅师便云:「如何是纸衣下事?」道者曰:「一裘才挂体,万法悉皆如。」本寂禅师云:「如何是纸衣下用?」道者走近前应诺了一声,便立脱而化。本寂禅师云:「你只解这么样去,何不解怎么样来?」道者忽张开眼曰:「一灵真性,不假借胞胎时如何?」本寂禅师云:「未是妙。」道者曰:「如何是妙?」本寂禅师云:「不借借。」道者向师道了一声珍重便安然而化。本寂禅师便作一颂以示大众,颂曰:「觉性圆明无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念异便于玄体昧,心差不与道为邻。情分万法沉前境,识鉴多端丧本真。如是句中全晓会,了然无事昔时人。」

  一日,南州帅南平钟王,雅闻本寂禅师有道,屡次备礼遣使迎请,师不赴。但书大梅法常禅师之山居颂交付来使:「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见之犹不采,郢人何事苦搜寻。」

宴坐示寂 行脚去

  天复辛酉夏夜,本寂禅师问知事僧曰:「今日是几月几日?」知事僧曰:「六月十五日。」师曰:「曹山平生行脚所到之处,只管九十日为一夏,明日辰时将行脚去。」翌日,辰时一到,师即焚香宴坐而化。世寿六十二,僧腊三十七。葬全身于曹山之西阿,諡元证禅师,塔曰福圆。传有《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二卷。门人有曹山慧霞、金峰从志、鹿门处真、荷玉光慧、育王山弘通等。

曹洞宗风

  曹洞宗以洞山良价禅师为初祖,曹山本寂禅师为二祖。此宗立名之由来说法有二:一说,「洞」指洞山,「曹」指曹山,乃合其师徒所住之山为名。《祖庭事苑》曰:「曹山即洞山之嗣子,今不言洞曹,言曹洞者。亦犹慧远即慧持之的兄,但言持远而不言远持,盖由语便而无他。」另一说,取曹溪惠能大师之「曹」,表此宗乃六祖大师之嫡传,与其法嗣子孙洞山良价禅师之「洞」,合称为曹洞宗。

  「五位君臣旨诀」为曹洞宗接引学人之法。洞山良价禅师为善接上中下三根,以真理立为正位,以事物立为偏位,依偏正回互之理,立五位(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偏中至、兼中到)之说。后曹山本寂禅师承洞山之旨而加以彰显,假君臣之例以说明五位之旨诀,称为君臣五位。

  僧问「五位君臣旨诀」,本寂禅师曰:「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着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当详审辨明。君为正位,臣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僧问:「如何是君?」师曰:「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虚。」问:「如何是臣?」师曰:「灵机弘圣道,真智利群生。」问:「如何是臣向君?」师曰:「不堕诸异趣,凝情望圣容。」问:「如何是君视臣?」师曰:「妙容虽不动,光烛本无偏。」问:「如何是君臣道合?」师曰:「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师又曰:「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故臣称君,不敢斥言是也。此吾法宗要。」乃作偈曰:「学者先须识自宗,莫将真际杂顽空。妙明体尽知伤触,力在逢缘不借中。出语直教烧不着,潜行须与古人同。无身有事超岐路,无事无身落始终。」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