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本期主題:克服瞋心 轉念生慈







《大寶積經》云:「如來但說一慈悲觀無上正法清涼妙藥,
用以塗傅,無量眾生瞋恚熱惱皆得除滅。」
但起慈心,瞋惱悉消除,諸法良藥慈悲為上首。


心中時時有他人

文/普頓精舍研經禪修班學員 傳韋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當境界來時,常常因「不如己意」,起了瞋心還不自覺,從而招感不善的法界。過去的自己性格壓抑,不知該如何排解,以致於當瞋火起時,就像爐上的壓力鍋,念頭就好似爐火般,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慢慢地燉,愈是鑽牛角尖愈是沸騰。不只讓身邊的人難受,自己更因此而吃了不少苦頭。

  在職場上,曾經遇到同事仗著資歷深倚老賣老,對後進百般刁難。當主管在時,雖然態度不佳,但還算客氣,只要主管一出差,對自己來說簡直是惡夢。這讓初入職場的自己困擾不已,甚至一度對上班產生恐懼感,後來對這位同事從害怕、不滿到厭惡。最後,因為他人看不過去,一狀告到上級主管,這時自己沉冤昭雪、有上級主管護著,便對此位資深同事不屑一顧,壓根兒也不將他放在眼裡了,而總認為自己不過是以牙還牙。

放下我執 真心結善緣

  直到有一天和師父小參後,才發現自己錯了,以冤報冤,冤冤相報何時了?我們總同別人說要慈悲,那慈悲真正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不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嗎?怎能起如此大的分別,還對他人起了瞋恨心?反思師父的教導──「慈悲,就是心中時時有他人」,因為執著,放大了「我」,僅是一味地堅持自己的觀點,而忽略他人的難處。刁難又如何?不就是代表自身還有所不足。把他的分內事丟過來,我不正因此在過程中又學會了新的技能?在他有困難時,同於眾人冷眼旁觀的自己……想到就起大慚愧心。佛無一眾生而不度,自己都和人有因緣,在同一處共事,還要挑人結善緣?既改變不了別人,就試著修正自己。

  於是念頭一轉,再有相同的情況發生時,自己試著讓膨脹的情緒先緩下來,先聽他的說法,無論如何都先試著接受;久而久之,資深的同事不再感受到不善的氛圍,劍拔弩張的狀況自然就化除了。如今,我們可以在辦公室和平相處,就算主管出差,傳韋也不再感到害怕,彼此心中沒有怨懟,對方還會拿東西和傳韋分享了呢!

慈心為體 圓成菩提

  過去有個公案是這麼說的──清朝大學士張英的家人曾因重修宅邸,為了一堵牆與鄰居發生爭執,所以寫信給當時在京為官的張英,請求他讓官府幫家人作主。但張英收到信之後,隨即回信:「千里送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收到信後,當即決定將院牆退讓三尺,而鄰居知道後也退讓三尺。這下院牆之間便空出六尺,這就是著名「六尺巷」的典故。初發心先為他人著想,只要發出慈悲的心念,他人一定也能感受到,進而化解瞋恚。

  《華嚴經》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以他人的利益為所有發心的起點,心中時時有他人,不但間接地破除了我執,更因此而感受到自在的快樂,不被自己的情緒所綑綁,就能做自己心的主人。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