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本期主題:克服瞋心 轉念生慈







《大寶積經》云:「如來但說一慈悲觀無上正法清涼妙藥,
用以塗傅,無量眾生瞋恚熱惱皆得除滅。」
但起慈心,瞋惱悉消除,諸法良藥慈悲為上首。


修行從長養慈悲心做起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彊法師


  「慈」是與一切眾生樂,「悲」即拔一切眾生苦。慈悲是佛道之根本,亦是本具性德,一切願行由慈悲心為原動力,方真實有力。慈悲亦是攝受眾生最佳的利器,以實踐與樂拔苦之精神來做利生事業,皆為成就佛道。相反地,若缺少慈悲心,瞋心易現行。如《佛遺教經》云:「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起瞋恚,三業不淨,善法無法成就,易招感眾叛親離之果報,可知慈悲心這基本功若不扎實,修行必定是搖搖欲墜。

觀眾生苦 以慈除瞋

  欲圓成佛道要在眾生中修,沒有眾生也就沒有自己。弘法利生不離慈悲心,有慈悲心就不會認為自己最對,因為會以同理心待人;有慈悲心就不會斤斤計較,因為會觀眾生苦,不為自己求安樂;能觀眾生苦,就不會只順著自己的貪瞋癡;多觀眾生苦,就多啟發自己的慈悲心。慈悲能除心中憒濁──瞋恨、慳貪等煩惱,譬如淨水明珠,置濁水中,水即澄清。有慈悲心的人心中必定沒有敵人,更不會有人我是非等分別心。所以長養慈悲心是每位行者必修的功課之一。

  古德說:「相由心生」,有慈悲心的人慈眉善目,大眾樂於親近;相對地,瞋心大的人,面容看起來就令人害怕,而退避三舍。《梵網經菩薩戒初津》云:「若縱瞋心而不休,隔眾生而不接,障聖道而不行,斷佛祖慧命。」有慈悲心,眾生喜親近,此時進一步教授佛法,能使人信從;若因瞋與眾生結惡緣,縱使佛法說得再好,其人亦不信,更甚者傷人慧命。

  在漢朝,有一位高僧安世高有宿命通,他前一世有一位道友瞋心很重,安世高大師常勸他要以慈悲心降伏瞋恨心,否則命終後會墮入三塗惡道。到了這一世,這位前世的道友成為大蟒神,來往的船隻如果不祭拜,牠就興風作浪使船沉沒。安世高大師特地前去度化牠,請牠現身懺悔。大蟒蛇聽了安世高的開示,不斷地叩頭,淚如雨下,然後就隱身而去,捨掉蟒蛇報身而解脫。瞋恚之罪害人害己,墮惡道。孟子亦云:「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沒有憐愍心與禽獸無相異也,可不慎乎!

慈悲周切 紹佛家業

  慈悲心雖是本具性德,但是在眾生境界,善惡念頭是互相消長的,若不勤修行不易顯發出來。首先應先發願,如蕅益大師云:「雖復出家,不發大乘普濟之心,則慈心不周;不發代眾生苦之心,則悲心不切。慈悲周切,方是紹佛家業之真子也。」以至誠懇切之心,立堅固願,願一發,心量也隨之打開,既已立願,就會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慈悲心的展現並非要有一番大作為,而是先從自身來改進,至少不要加諸苦惱於眾生。所以在行事時就要多一分覺性,好比口無善言不說、動作輕柔不擾眾生等,而別人的無心之過也要包容。不要小看一句愛語或一個小動作,時時檢視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以眾生為出發點,不捨一善,就易與慈悲相應。只要心存慈悲,日用中從小處蓄積,終漸能慈心深廣。

  古德言:心是火,境是柴,如地上有火,決定有柴,欲添柴,則火更大;欲滅火,必先去柴,柴去則火自息。細細思惟:當眼裡只有眾生時,「我」自然縮到最小,則無境界亦無分別心。而瞋恚體無自性,是虛妄的,既無境界、也無分別計度,哪裡會有一個起瞋惱的人呢?眾生無量,願力、慈悲亦無量,只要心沒有障礙,堅信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依之修行,必能感應道交,成就聖道指日可待。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