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本期主题:克服瞋心 转念生慈







《大宝积经》云:「如来但说一慈悲观无上正法清凉妙药,
用以涂傅,无量众生瞋恚热恼皆得除灭。」
但起慈心,瞋恼悉消除,诸法良药慈悲为上首。


修行从长养慈悲心做起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二年级 见彊法师


  「慈」是与一切众生乐,「悲」即拔一切众生苦。慈悲是佛道之根本,亦是本具性德,一切愿行由慈悲心为原动力,方真实有力。慈悲亦是摄受众生最佳的利器,以实践与乐拔苦之精神来做利生事业,皆为成就佛道。相反地,若缺少慈悲心,瞋心易现行。如《佛遗教经》云:「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起瞋恚,三业不净,善法无法成就,易招感众叛亲离之果报,可知慈悲心这基本功若不扎实,修行必定是摇摇欲坠。

观众生苦 以慈除瞋

  欲圆成佛道要在众生中修,没有众生也就没有自己。弘法利生不离慈悲心,有慈悲心就不会认为自己最对,因为会以同理心待人;有慈悲心就不会斤斤计较,因为会观众生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能观众生苦,就不会只顺着自己的贪瞋痴;多观众生苦,就多启发自己的慈悲心。慈悲能除心中愦浊──瞋恨、悭贪等烦恼,譬如净水明珠,置浊水中,水即澄清。有慈悲心的人心中必定没有敌人,更不会有人我是非等分别心。所以长养慈悲心是每位行者必修的功课之一。

  古德说:「相由心生」,有慈悲心的人慈眉善目,大众乐于亲近;相对地,瞋心大的人,面容看起来就令人害怕,而退避三舍。《梵网经菩萨戒初津》云:「若纵瞋心而不休,隔众生而不接,障圣道而不行,断佛祖慧命。」有慈悲心,众生喜亲近,此时进一步教授佛法,能使人信从;若因瞋与众生结恶缘,纵使佛法说得再好,其人亦不信,更甚者伤人慧命。

  在汉朝,有一位高僧安世高有宿命通,他前一世有一位道友瞋心很重,安世高大师常劝他要以慈悲心降伏瞋恨心,否则命终后会堕入三涂恶道。到了这一世,这位前世的道友成为大蟒神,来往的船只如果不祭拜,它就兴风作浪使船沉没。安世高大师特地前去度化它,请它现身忏悔。大蟒蛇听了安世高的开示,不断地叩头,泪如雨下,然后就隐身而去,舍掉蟒蛇报身而解脱。瞋恚之罪害人害己,堕恶道。孟子亦云:「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没有怜愍心与禽兽无相异也,可不慎乎!

慈悲周切 绍佛家业

  慈悲心虽是本具性德,但是在众生境界,善恶念头是互相消长的,若不勤修行不易显发出来。首先应先发愿,如蕅益大师云:「虽复出家,不发大乘普济之心,则慈心不周;不发代众生苦之心,则悲心不切。慈悲周切,方是绍佛家业之真子也。」以至诚恳切之心,立坚固愿,愿一发,心量也随之打开,既已立愿,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慈悲心的展现并非要有一番大作为,而是先从自身来改进,至少不要加诸苦恼于众生。所以在行事时就要多一分觉性,好比口无善言不说、动作轻柔不扰众生等,而别人的无心之过也要包容。不要小看一句爱语或一个小动作,时时检视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以众生为出发点,不舍一善,就易与慈悲相应。只要心存慈悲,日用中从小处蓄积,终渐能慈心深广。

  古德言:心是火,境是柴,如地上有火,决定有柴,欲添柴,则火更大;欲灭火,必先去柴,柴去则火自息。细细思惟:当眼里只有众生时,「我」自然缩到最小,则无境界亦无分别心。而瞋恚体无自性,是虚妄的,既无境界、也无分别计度,哪里会有一个起瞋恼的人呢?众生无量,愿力、慈悲亦无量,只要心没有障碍,坚信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依之修行,必能感应道交,成就圣道指日可待。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