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本期主題:克服瞋心 轉念生慈







《大寶積經》云:「如來但說一慈悲觀無上正法清涼妙藥,
用以塗傅,無量眾生瞋恚熱惱皆得除滅。」
但起慈心,瞋惱悉消除,諸法良藥慈悲為上首。


慈心薰習 調柔無瞋──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

編輯部整理


  佛法云:「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又云:「火燒功德林。」我們心當中有三把火,一個是飢火、一個是瞋火、一是欲火;瞋心在日常生活上,經常容易展現出來的,就是喜歡發脾氣。

瞋為毒害 現受惡果

  歷史上有一個「伍子胥過昭關」的故事,相傳伍子胥逃到昭關,楚王為了要擒拿伍子胥,把他的畫像掛在城門上。昭關形勢險要,又有重兵把守,伍子胥知道自己很難出得了城,整個晚上都在瞋心、煩惱心當中,愁得睡不著覺,把頭髮都急白了。隔天,他的朋友一看到他,就說:「你的面孔、頭髮統統變了,可以過得了昭關了。」由此可見,我們有什麼樣的心念,生理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如果我們有瞋心、惡心、惡願,身體就會產生出毒素;毒素一產生,使身上的細胞破壞、變形,人就會生病、乃至休克。相反地,如果我們有善心、慈悲心、歡喜心,心裡一片光明,身心就很健康。

  很多人一發脾氣,就休克了,就是由於惡心、瞋心的緣故。如果婦女懷孕時經常發脾氣,就容易造成流產;乃至小孩生下來以後,夫妻倆經常鬥嘴吵架、成了冤家,做媽媽的經常是一把鼻涕、一把淚,由於瞋心太重,就產生出毒素,奶水裡就有毒素,小孩子吃了奶,就容易生病、乃至身體不好。

  「瞋」就是發怒、發脾氣,瞋心一起,內內外外都會受損失;乃至脾氣一發,就失去理智,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佛法講,眾生心中有貪、瞋、癡三毒,這不是形容詞!貪心、瞋心、癡心確實都是毒害;所以不但菩薩不能起惡心、瞋心,即使是一般人也不能起惡心、瞋心;起了惡心、瞋心,就要受苦報。

  很多人不了解,常說:「你再對我不客氣,我就要發脾氣了!」其實,你發脾氣與別人有什麼關係?只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而已。一發脾氣,氣得面紅耳赤,身體就會受損傷。如果脾氣太大,對上級主管不客氣,容易冒犯長上。況且脾氣這麼大,誰敢聘用你?同事看到你脾氣這麼大,誰敢和你共事?這樣一來就容易招感眾叛親離的果報。

慈仁安平 瞋恚險曲

  儒家講:「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這在佛法來看,就是因果的道理,什麼樣的因心就有什麼樣的果報。古德說:「相由心生。」有慈悲心的人,面容看起來就令人覺得很溫和、很歡喜,大家都樂於和他親近。相反地,沒有慈悲心、瞋心大的人,面容看起來就令人害怕,不敢接近。

  佛法中有一則公案: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和舍利弗尊者一起行腳,看到天上一隻老鷹追趕著鴿子,這隻鴿子被老鷹追得走投無路,突然看到佛陀在下面,就停在釋迦牟尼佛的身影當中,感覺到很安全、很自在。鴿子受到佛的光明、慈悲保護,老鷹在天上找,找了半天都找不到。這是因為慈心可以產生很大的影響力量。

  這時,佛就跟舍利弗講:「舍利弗,你看這鴿子被老鷹追逐,現在躲到如來的影子裡,覺得很安全,如果是躲到你的影子裡,可能就會發抖。」舍利弗尊者有些懷疑,真正是如此嗎?於是就走過去,使自己的身影罩在鴿子身上,這時,鴿子就開始害怕、發抖了。舍利弗覺得很奇怪,自己已經證到羅漢果位,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邪見都降伏了,為什麼鴿子在如來的影子上,感覺很安穩、自在,在我的影子上就會發抖?釋迦牟尼佛告訴他:「你雖然證到羅漢果,表面上看起來是沒有貪心、瞋心、癡心,沒有這些業障、煩惱。可是你還有無明沒有破,習氣未盡,還是有微細的無明煩惱存在。」

  瞋心是很危險的,一般人不但粗的瞋心沒有降伏,而且還時時刻刻增長。譬如一個人到山林裡去,會害怕毒蛇、猛獸,因為人有瞋心,毒蛇猛獸也有瞋心,瞋心和瞋心相應,就會發生事情、發生危險。一個人的瞋心若是很重,將來就會墮入畜生道為蛇,所以蛇的瞋心也重,這是因果的關係。

  在漢朝,有一位譯經的高僧安世高,曾經兩世是安息國王子。安世高有宿命通,他知道自己前世也是出家人,當時他有一位道友瞋心很重,安世高常勸他要以慈悲心降伏自己的瞋恨心,否則命終會墮入三塗惡道,但是這位道友聽不進去。到了安世高這一世,這位前世道友成為廬山附近䢼亭湖的大蟒神,大蟒蛇身形十分巨長,來往的船隻如果不祭拜神廟,牠就興風作浪使船沉沒。安世高來到這裡,特地為牠說法念咒,牠即現身懺悔,聽了安世高的開示,不斷地叩頭,淚如雨下,然後就隱身而去,捨掉蟒蛇報身而解脫。後來村人在沼澤中見到這條死蟒,頭尾長達數里,於是這個地方就被稱為蛇村。

  《梁皇寶懺》裡提到,皇后郗氏看到宮裡漂亮的妃子,產生了嫉妒、憎恨,恐怕皇帝寵愛這些妃子、宮女,便不愛她了,於是用種種方法把妃子、宮女毒死,最後因為這些惡業墮入蟒蛇身,到畜生道受罪。這都是因為瞋心、憎心造成的惡業。所以,時時刻刻都要調整、檢討這念心。檢討自己有沒有瞋心?有,就要馬上檢討反省,把瞋心息滅。

等行慈心 除瞋恚結

  佛法告訴我們,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無論大乘、小乘,都講這個道理。如果瞋火太大、瞋心太重,就要修慈心觀。

  「慈」,就是慈悲,慈悲心能去除瞋恚。佛法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就是無論與自己有因緣或沒有因緣的人,都能無條件地以慈悲心去對待。儒家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關愛自己子女的心去關愛他人的子女,以孝順自己父母的心去孝順他人的父母。佛法更進一步,講冤親平等、物我平等。不管他是我的仇人或是冤家,我都不計較,對任何人都一樣,不分親疏,平等一如,這就是冤親平等。不但是對所有人一律平等,對動物也一樣以慈悲心去關心。不但是對人、對動物,更進一步,對一草一木都要愛護。

  佛經上記載,有一位出家比丘在外行腳,經過山林時遇到強盜,把他身上的衣物一掃而光,又用山上的草把他的雙手、雙腳捆綁起來。這位比丘基於大慈悲心,動也不動,他怕自己一動,會把草弄斷。後適逢國王經過,了解緣由後,甚為讚歎這位比丘的行持,為其解縛,並施與三衣。後來大家就稱他為「草繫比丘」。

  若能把這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運用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進而推廣到社會各階層,這個社會一定是祥和的。如果從兒童時期就培養這種大慈悲心,到了青少年時期,就不會打架、滋事。

慈心應物 利樂有情

  慈悲心要從日常的生活習慣去養成。首先,要做到不殺生,檢討看看自己能做到幾分?不殺人,能做得到,不殺動物,可能就不簡單了。不殺豬、不殺雞,不殺大的動物容易做到,不殺小動物,可能就難了。譬如:擦桌子時,上面的蟲子、螞蟻,一不注意,就被弄死了;在廚房裡煮飯或整理廚房,說不定一下就打死一隻蟑螂。自己反省一下,馬上就能知道自己有多少慈悲心?擦桌子時,看到桌上有隻螞蟻,可以用手敲一敲,請牠趕快離開,跟牠講幾句話,牠自然就走了。要知道這些動物在心靈上也是能感通的,我們的心無遠弗屆,心很慈悲,就能夠感通動物。

  第二,要救生。不但不殺生,還要救生,這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表現。看到動物受傷害,去幫助牠,這就是救生。放生也是救生;放生要有智慧,如果能從口邊放生,不吃一切有生命動物的肉,也就是吃素,那就是大慈悲心了。在日常生活中,不傷害一切有生命的動物,心中就會很安然、和諧、光明。動物看到你也會感受到你內心的光明、和諧,就不怕你,也不會害你。

  在唐朝有位不空法師,有次經過北邙山,山上有條巨蟒,上山的樵夫曾經看過很多次。不空法師見到牠,為牠授三皈五戒,並且告訴這條蛇:「你因為瞋心太重,今生才會受蟒蛇身的果報,如果不真心悔過,去掉瞋心,將來生生世世都不得脫離。你若至誠信受,那麼,此身必當即時捨離!」蟒蛇聽了,若有所悟,搖搖身體,作禮而去。不久,上山的樵夫見大蛇死在溪澗中,已經捨報超脫了。佛經上講,羅漢可以降龍伏虎,是什麼道理?因為羅漢已經降伏了貪心、瞋心、癡心,以慈悲心看待一切生靈,所以一切動物看到他也就不會有恐懼心,反而有歡喜心。

  佛法不離世間法,修行學佛、做人處世,有深有淺,要想達到善人、正人、大人,也是有層次上的差別,應該盡力朝聖人的方向去努力。

  明白了這些道理,就要修慈悲觀,轉掉自己貪、瞋、癡的習氣。慈悲心就是菩薩的境界,有了慈悲心,就能和菩薩的法界相感通。更進一步,時時刻刻都要有善念,進而保持正念,念念都清楚明白,念念都能作主,站得住、站得長,這就是如來的境界。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