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

 

 

禪門探微








仰山慧寂禪師

文╱編輯部  圖╱傳茹

仰山慧寂禪師

  仰山慧寂禪師(807-883),俗姓葉,唐朝韶州懷化(今廣東省韶關)人。十五歲時,欲出家,父母不許;至十七歲,再求出家,父母猶疼惜不捨,於是自斷兩指,跪至父母之前,誓求正法,以報父母劬勞養育之恩。父母知他出家之志堅定,遂許出家。依南華寺通禪師落髮。未受具足戒,即遊方參學。

遊方參學 悟真佛住處

  仰山禪師初謁耽源應真禪師,即了悟玄旨。耽源禪師告訴仰山禪師:「當時慧忠國師將傳自六代祖師的九十七種圓相,授與老僧。並言:『吾滅後三十年,南方有一沙彌到來,大興此教,次第傳授,無令斷絕。』現在交付給你,你要好好奉持。」仰山禪師接得祕本,讀覽之後,便一把火燒掉了。

  一日,耽源禪師對仰山禪師說:「先前傳給你的祕本,應該要謹慎保存。」仰山禪師說:「我當時看了一遍,便將它燒了。」耽源禪師說:「我此法門無人能會,唯先師及諸祖師、諸大聖人方可知其奧妙,你怎能把它燒了?」仰山禪師答:「慧寂一覽,已知其意,既已得到了受用,就不必執著這個祕本了。」耽源禪師說:「話雖如此,於子即得,但沒有了這些憑據,後人要怎麼相信呢?」仰山禪師答:「和尚若要,重錄不難。」不久,便重集了一本呈與耽源禪師,內容無所遺漏。

  後來,仰山禪師前去參禮溈山靈祐禪師。一見面,溈山禪師便問:「汝是有主沙彌?還是無主沙彌?」仰山禪師答:「有主。」溈山禪師又問:「主在什麼處?」仰山禪師即從西邊走到東邊站立,溈山禪師看了大為讚賞。仰山禪師遂向溈山禪師請教:「如何是真佛住處?」溈山禪師說:「以思無思之妙,返思靈焰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仰山禪師於言下頓悟。自此以後,隨侍溈山禪師身旁,長達十五年。

師資唱和 父子一家

  仰山禪師與溈山禪師之間,常有問答,留下許多值得後世學人細細參究的公案。

  一天,仰山禪師正在掃地,溈山禪師問:「塵非掃得,空不自生。如何是塵非掃得?」仰山禪師就掃地一下。溈山禪師又問:「如何是空不自生?」仰山禪師指指自己,又指指溈山禪師。溈山禪師再問:「塵非掃得,空不自生。離此二途,又作麼生?」仰山禪師又掃地一下,又指指自己,再指指溈山禪師。

  又一天,溈山禪師指著一塊田地對仰山禪師說:「這塊田那頭高,這頭低。」仰山禪師卻說:「是這頭高,那頭低。」溈山禪師接著說:「你若不信,向中間立,看兩頭。」仰山禪師說:「不必中間立,亦莫住兩頭。」溈山禪師便說:「若如是,就放水進來看看,水能平物。」仰山禪師說:「水亦無定,但高處高平,低處低平。」溈山禪師聽完便作罷。

  一次,仰山禪師隨溈山禪師遊山,溈山禪師於石上盤坐,仰山禪師侍立一旁。此時,忽然有隻鴉鳥口中銜著一只紅柿,落在溈山禪師面前,溈山禪師拾起遞給仰山禪師。仰山禪師便將紅柿洗淨,奉給溈山禪師。溈山禪師便問:「這是從何處得來?」仰山禪師回答:「此是和尚道德所感。」溈山禪師說:「汝也不得無分。」便把柿子剝了一半,分與仰山禪師。

大弘宗風 緇素敬仰

  仰山禪師三十五歲時,辭別溈山禪師,弘化一方。初駐錫於王莽山(陝西省安康),唐僖宗(873-888)時遷大仰山(今江西省宜春縣),大振宗風。

  有一天下雨,天性上座對仰山禪師說:「好雨!」仰山禪師問:「好在什麼處?」天性上座無語。仰山禪師說:「某甲卻道得。」天性上座便問:「好在什麼處?」仰山禪師就指指雨,天性上座又無語。仰山禪師就說:「何得大智而默?」

  當朝宰相陸希聲想要前往參禮仰山禪師,去之前先作一信呈之,信中作一「○」相。師開封一看,在圓相下面寫了幾句話:「不思而知,落第二頭。思而知之,作第三首。」然後封好送回。陸希聲一見,即入山。仰山禪師在山門迎接,陸希聲一入門便問:「三門俱開,從何門入?」師曰:「從信門入。」至法堂又問:「不出魔界,便入佛界時如何?」師以拂子倒點三下,陸希聲便禮拜。

  陸希聲問:「和尚還持戒否?」師曰:「不持戒。」又問:「還坐禪否?」師回答:「不坐禪。」陸希聲沉默良久。師問:「會麼?」答:「不會。」師曰:「聽老僧一頌: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釅茶三兩碗,意在钁頭邊。」

  說完偈頌,仰山禪師問:「聽說宰相看經得悟,是否?」陸希聲回答:「弟子因看《涅槃經》上云:『不斷煩惱,而入涅槃。』得個安樂處。」師豎起拂子問:「只如這個,你怎麼入?」陸希聲說:「入之一字,也不消得。」師曰:「入之一字,不為相公。」

  仰山禪師後來移駐江西觀音院,復入韶州東平山,於多處弘揚佛法。當時仰山禪師往來諸州府,度化無數,當朝節察刺使等十一人相繼禮拜為師,並受賜紫衣(朝廷賜與高僧大德之紫色袈裟或法衣)及「澄虛大師」號。

  一天,溈山禪師令弟子送來書信及鏡子一面。仰山禪師上堂時,拿起鏡子問大眾:「大眾且說說看,這是溈山鏡?還是東平鏡?若說是東平鏡,卻又是溈山禪師送來的;如果說是溈山鏡,卻又在東平山慧寂手裡。道得,就將鏡子留下;道不得,便將鏡子撲破去也!」眾人默然無語,師遂將鏡子砸碎,下座而去。

異跡

  一日,有位梵僧從空而來,仰山禪師問:「近離什處?」梵僧言:「西天。」仰山禪師又問:「什麼時候離開?」梵僧言:「今天早上。」仰山禪師說:「為什麼這麼遲才到!」梵僧言:「遊山玩水。」仰山禪師說:「和尚雖能神通遊戲,闍黎佛法須還老僧始得。」梵僧聽完便說:「特來東土禮文殊,卻遇小釋迦。」遂取出梵文書寫之貝葉經,向師作禮後,乘空而去。師自此便有「小釋迦」之稱。

示寂 作偈明宗旨

  仰山禪師將順寂,弟子數人侍立在旁,師以一偈示眾:「一二二三子,平目復仰視,兩口一無舌,即是吾宗旨。」到了中午,師陞座辭別大眾,復說偈云:「年滿七十七,無常在今日,日輪正當午,兩手攀屈膝。」說畢,以兩手抱膝,安詳示寂。隔年,門人南塔光涌禪師遷靈骨歸仰山,塔於集雲峰下,諡「智通禪師」、「妙光之塔」。據《景德傳燈錄》記載,法嗣弟子有西塔光穆禪師、南塔光涌禪師、無著文喜禪師等十人,另有《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流傳於世。

但得其本 不愁其末

  仰山禪師承繼溈山禪師之道風,相與振興其道,學人輻湊,故以溈山靈祐禪師與仰山慧寂禪師為宗祖,取溈、仰二字而為宗名,諸方共稱曰「溈仰宗」。溈仰宗是我國禪宗五家七宗中,最早成立者,於唐末五代時頗為繁興,到了宋代,逐漸絕跡,法脈傳承約一百五十年。雖然如此,祖師大德的智慧及一心精進向道的行誼,皆對後世學人多所啟發。

  《人天眼目》中如是描述溈仰宗風:「溈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從。爾欲喫飯,我便捧羹;爾欲渡江,我便撐船。隔山見烟,便知是火。隔牆見角,便知是牛。」

  仰山禪師教導學人,要回光返照,在根本處下手。一次上堂,如是勉勵大眾:「索喚則有交易,不索喚則無。我若說禪宗,身邊要一人相伴亦無,豈況有五百、七百眾耶?我若東說西說,則爭頭向前采拾,如將空拳誑小兒,都無實處。我今分明向汝說聖邊事,且莫將心湊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實而修,不要三明六通。何以故?此是聖末邊事。如今且要識心達本,但得其本,不愁其末,他時後日,自具去在。若未得本,縱饒將情學他亦不得。汝豈不見溈山和尚云:『凡聖情盡,體露真常。事理不二,即如如佛。』」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