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

 

 

禅门探微








仰山慧寂禅师

文╱编辑部  图╱传茹

仰山慧寂禅师

  仰山慧寂禅师(807-883),俗姓叶,唐朝韶州怀化(今广东省韶关)人。十五岁时,欲出家,父母不许;至十七岁,再求出家,父母犹疼惜不舍,于是自断两指,跪至父母之前,誓求正法,以报父母劬劳养育之恩。父母知他出家之志坚定,遂许出家。依南华寺通禅师落发。未受具足戒,即游方参学。

游方参学 悟真佛住处

  仰山禅师初谒耽源应真禅师,即了悟玄旨。耽源禅师告诉仰山禅师:「当时慧忠国师将传自六代祖师的九十七种圆相,授与老僧。并言:『吾灭后三十年,南方有一沙弥到来,大兴此教,次第传授,无令断绝。』现在交付给你,你要好好奉持。」仰山禅师接得秘本,读览之后,便一把火烧掉了。

  一日,耽源禅师对仰山禅师说:「先前传给你的秘本,应该要谨慎保存。」仰山禅师说:「我当时看了一遍,便将它烧了。」耽源禅师说:「我此法门无人能会,唯先师及诸祖师、诸大圣人方可知其奥妙,你怎能把它烧了?」仰山禅师答:「慧寂一览,已知其意,既已得到了受用,就不必执着这个秘本了。」耽源禅师说:「话虽如此,于子即得,但没有了这些凭据,后人要怎么相信呢?」仰山禅师答:「和尚若要,重录不难。」不久,便重集了一本呈与耽源禅师,内容无所遗漏。

  后来,仰山禅师前去参礼沩山灵祐禅师。一见面,沩山禅师便问:「汝是有主沙弥?还是无主沙弥?」仰山禅师答:「有主。」沩山禅师又问:「主在什么处?」仰山禅师即从西边走到东边站立,沩山禅师看了大为赞赏。仰山禅师遂向沩山禅师请教:「如何是真佛住处?」沩山禅师说:「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仰山禅师于言下顿悟。自此以后,随侍沩山禅师身旁,长达十五年。

师资唱和 父子一家

  仰山禅师与沩山禅师之间,常有问答,留下许多值得后世学人细细参究的公案。

  一天,仰山禅师正在扫地,沩山禅师问:「尘非扫得,空不自生。如何是尘非扫得?」仰山禅师就扫地一下。沩山禅师又问:「如何是空不自生?」仰山禅师指指自己,又指指沩山禅师。沩山禅师再问:「尘非扫得,空不自生。离此二途,又作么生?」仰山禅师又扫地一下,又指指自己,再指指沩山禅师。

  又一天,沩山禅师指着一块田地对仰山禅师说:「这块田那头高,这头低。」仰山禅师却说:「是这头高,那头低。」沩山禅师接着说:「你若不信,向中间立,看两头。」仰山禅师说:「不必中间立,亦莫住两头。」沩山禅师便说:「若如是,就放水进来看看,水能平物。」仰山禅师说:「水亦无定,但高处高平,低处低平。」沩山禅师听完便作罢。

  一次,仰山禅师随沩山禅师游山,沩山禅师于石上盘坐,仰山禅师侍立一旁。此时,忽然有只鸦鸟口中衔着一只红柿,落在沩山禅师面前,沩山禅师拾起递给仰山禅师。仰山禅师便将红柿洗净,奉给沩山禅师。沩山禅师便问:「这是从何处得来?」仰山禅师回答:「此是和尚道德所感。」沩山禅师说:「汝也不得无分。」便把柿子剥了一半,分与仰山禅师。

大弘宗风 缁素敬仰

  仰山禅师三十五岁时,辞别沩山禅师,弘化一方。初驻锡于王莽山(陕西省安康),唐僖宗(873-888)时迁大仰山(今江西省宜春县),大振宗风。

  有一天下雨,天性上座对仰山禅师说:「好雨!」仰山禅师问:「好在什么处?」天性上座无语。仰山禅师说:「某甲却道得。」天性上座便问:「好在什么处?」仰山禅师就指指雨,天性上座又无语。仰山禅师就说:「何得大智而默?」

  当朝宰相陆希声想要前往参礼仰山禅师,去之前先作一信呈之,信中作一「○」相。师开封一看,在圆相下面写了几句话:「不思而知,落第二头。思而知之,作第三首。」然后封好送回。陆希声一见,即入山。仰山禅师在山门迎接,陆希声一入门便问:「三门俱开,从何门入?」师曰:「从信门入。」至法堂又问:「不出魔界,便入佛界时如何?」师以拂子倒点三下,陆希声便礼拜。

  陆希声问:「和尚还持戒否?」师曰:「不持戒。」又问:「还坐禅否?」师回答:「不坐禅。」陆希声沉默良久。师问:「会么?」答:「不会。」师曰:「听老僧一颂: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镢头边。」

  说完偈颂,仰山禅师问:「听说宰相看经得悟,是否?」陆希声回答:「弟子因看《涅槃经》上云:『不断烦恼,而入涅槃。』得个安乐处。」师竖起拂子问:「只如这个,你怎么入?」陆希声说:「入之一字,也不消得。」师曰:「入之一字,不为相公。」

  仰山禅师后来移驻江西观音院,复入韶州东平山,于多处弘扬佛法。当时仰山禅师往来诸州府,度化无数,当朝节察刺使等十一人相继礼拜为师,并受赐紫衣(朝廷赐与高僧大德之紫色袈裟或法衣)及「澄虚大师」号。

  一天,沩山禅师令弟子送来书信及镜子一面。仰山禅师上堂时,拿起镜子问大众:「大众且说说看,这是沩山镜?还是东平镜?若说是东平镜,却又是沩山禅师送来的;如果说是沩山镜,却又在东平山慧寂手里。道得,就将镜子留下;道不得,便将镜子扑破去也!」众人默然无语,师遂将镜子砸碎,下座而去。

异迹

  一日,有位梵僧从空而来,仰山禅师问:「近离什处?」梵僧言:「西天。」仰山禅师又问:「什么时候离开?」梵僧言:「今天早上。」仰山禅师说:「为什么这么迟才到!」梵僧言:「游山玩水。」仰山禅师说:「和尚虽能神通游戏,阇黎佛法须还老僧始得。」梵僧听完便说:「特来东土礼文殊,却遇小释迦。」遂取出梵文书写之贝叶经,向师作礼后,乘空而去。师自此便有「小释迦」之称。

示寂 作偈明宗旨

  仰山禅师将顺寂,弟子数人侍立在旁,师以一偈示众:「一二二三子,平目复仰视,两口一无舌,即是吾宗旨。」到了中午,师陞座辞别大众,复说偈云:「年满七十七,无常在今日,日轮正当午,两手攀屈膝。」说毕,以两手抱膝,安详示寂。隔年,门人南塔光涌禅师迁灵骨归仰山,塔于集云峰下,諡「智通禅师」、「妙光之塔」。据《景德传灯录》记载,法嗣弟子有西塔光穆禅师、南塔光涌禅师、无着文喜禅师等十人,另有《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流传于世。

但得其本 不愁其末

  仰山禅师承继沩山禅师之道风,相与振兴其道,学人辐凑,故以沩山灵祐禅师与仰山慧寂禅师为宗祖,取沩、仰二字而为宗名,诸方共称曰「沩仰宗」。沩仰宗是我国禅宗五家七宗中,最早成立者,于唐末五代时颇为繁兴,到了宋代,逐渐绝迹,法脉传承约一百五十年。虽然如此,祖师大德的智慧及一心精进向道的行谊,皆对后世学人多所启发。

  《人天眼目》中如是描述沩仰宗风:「沩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从。尔欲吃饭,我便捧羹;尔欲渡江,我便撑船。隔山见烟,便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

  仰山禅师教导学人,要回光返照,在根本处下手。一次上堂,如是勉励大众:「索唤则有交易,不索唤则无。我若说禅宗,身边要一人相伴亦无,岂况有五百、七百众耶?我若东说西说,则争头向前采拾,如将空拳诳小儿,都无实处。我今分明向汝说圣边事,且莫将心凑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实而修,不要三明六通。何以故?此是圣末边事。如今且要识心达本,但得其本,不愁其末,他时后日,自具去在。若未得本,纵饶将情学他亦不得。汝岂不见沩山和尚云:『凡圣情尽,体露真常。事理不二,即如如佛。』」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