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

 

 

科技与生活










文/普泉精舍护法会副会长、淡江大学资讯工程学系教授 洪文斌(传承)


  2016年的一场人机大战,围棋软体AlphaGo以4:1击败世界围棋棋王李世乭,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大陆译为人工智能)好像横空出世的新科技一般,突然爆红,而它所使用的核心技术——深度学习,也成为各方媒体争相报导的焦点。到底AI是什么?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青睐?

  AI的研究并非始于今日,几乎可以追溯到电脑发明的年代。现代所使用的数位电子计算机(俗称电脑)的发明,肇始于二次大战期间(1939-1945),例如当时英国所发明的电脑,就用来破解德国的密码。由于具备有可程式化与高速计算的能力,人们就憧憬着电脑除了计算能力之外,是否还能更聪明些,具有类似人类的智慧与能力。于是在1940-1960年间,来自各种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包含有数学、工程和心理学等),开始探讨制造人工大脑的可能性。

AI研究模拟人类认识能力

  以佛法来说,人们认识外在世界是透过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而产生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因此,AI的研究,不外乎透过种种感测器模拟前五根,以接收外在的五尘境界讯息,和应用数学逻辑或大脑神经运作来模拟第六根——意根,以对应已知的资讯,然后设计出种种演算法,处理所搜集的资料,以模拟人类的了知认识能力。例如:电脑视觉的研究,即透过照相机或摄影机模拟人的眼根,以对应外面的色尘境界(影像),然后根据需求,而研究出各种不同演算法以辨识种种不同的目标。相同地,模拟耳根的有语音辨识,模拟舌根的有语音合成与语音助理,模拟身根的有种种机器人和机器手臂,模拟意根的有逻辑推理、神经网路、和机器学习等研究。

  一般认为,1943年由McCullock和Pitts借由了解大脑神经元运作原理,而试图建立的数学模型,为开启AI研究的先河。1957年,Rosenblatt依据此模型,自订调整神经元之间连结强度的学习规则,而成为有名的感知器(Perceptron)。1960年,Widrow和Hoff更利用数学的梯度下降法能推导出学习规则的原理,而使神经网路学习的发展之路更上层楼,这也是深度学习一脉研究的基石。

  1950年,杰出的计算机科学家Turing在其发表的一篇名为《计算机械与智慧》(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的论文中,提出一个关于判断电脑是否拥有智慧能力的测试。其方法很简单,就是让测试者和电脑透过键盘和萤幕进行对话,而测试者不知道跟自己对话的到底是一台电脑还是一个人。如果测试者分不清楚幕后的对话者是人还是机器,可以说电脑在测试中表现出与人相同或是至少无法区别的智慧,那么这台电脑就通过测试,具备有人工智慧。因此,Turing被誉为人工智慧之父。

  然而,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词,是在1956年于美国所举行的达特茅斯会议(注)时所确定的,同时也确定AI的任务。主其事的有McCarthy, Minsky和Shannon等人,也成为最早一批有成就的研究者。因此,这一会议被广泛认为是AI诞生的标志,也造成AI初期的蓬勃发展。

  一般界定,AI的研究有三波浪潮(如图一所示)。第一波是在达特茅斯会议之后,大约在1957-1974年间,有很多研究,令人感到惊艳与神奇。例如:利用搜寻技术发明了几何定理证明机、使用自然语言(英语)交谈方式解决高中程度的代数应用题、设计出难以分辨是否与真人聊天的ELIZA程式,以及发展出战胜西洋跳棋(checker)高手的博奕程式等。70年代,由于当时研究者过于乐观,人们对AI期望过高,加上硬体上的限制与演算法的不足,只能处理小问题(toy problems)等,导致AI第一次陷入低谷。同时,Minsky对感知器无法处理基本的互斥或(exclusive OR)问题,而提出激烈的批评,使得神经网路的研究几乎销声匿迹了十年。然而,此时期出现的符号逻辑与神经网路,分别为日后专家系统与深度学习的雏型。

AI研究的发展与变革

  第二波浪潮大约在1980-1987年。此期间实用的专家系统风靡一时,各公司争相采用。专家系统是一组特定领域专家所制订的规则,透过逻辑推演以回答或解决问题。著名的有Dendral系统,能够根据光谱仪资讯,分辨化学混合物;MYCIN系统,能诊断血液传染病;XCON系统,能够依据客户需求,自动选取适合的计算机系统配件。由于专家系统依赖专门的知识,因此也带动了知识库系统与知识工程的研究。此一时期也是神经网路的重生,Hopfield提出一种新型的神经网路,能够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学习和处理资讯。另外,Rumelhart发明与推广倒传递演算法,解决了互斥或问题,使得神经网路的研究再度火红,在90年代,被应用于字元辨识和语音辨识等,获得相当的成功。然而,由于专家系统的应用范畴有限,加上维护昂贵、难以升级,而神经网路受限于浅层(三层)结构不易突破,造成了AI再次陷入谷底。

  然而在1997年,IBM的超级电脑深蓝(Deep Blue)战胜了西洋棋(chess)世界冠军Kasparov,带来AI的复苏。第三波浪潮一般界定在2010年至今。伴随着高性能电脑、网际网路、云端计算、物联网与感测器的普及,巨量资料的取得、储存与处理变得相对容易,加上计算成本低廉,于是大数据、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俨然成为这一波浪潮的主角。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个分支,由Hinton, LeCun和Bengio等人突破浅层神经网路的限制,提出深层(多层)的神经网路架构。因此,使用各种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演算法,从巨量的资料中,萃取其内在的知识,使得电脑在影像和语音的辨识上超越了人类,从而进入实用阶段,并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人脸辨识用于安保系统,语音辨识用于聊天机器人,医疗影像处理用于辅助诊断,道路影像辨识用于自驾车等。而AlphaGo也运用深度学习,经过不断训练,终于战胜了棋王。

人工智慧 方兴日盛

 

  因此有人说,AI的发展,第一波属于推理期,第二波属于知识期,第三波则属于学习期。迄今为止,这一波AI的研究与应用仍方兴未艾,甚至触发了德国政府在2013年所提出的工业4.0计画,又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参阅表一)。尝试透过AI技术,整合规划、生产、销售与市场,以提升制造与服务的品质。

  由于这一波AI的发展突飞猛进,在某些方面的表现甚至超越了人类,于是有人担忧,是否会发展出如科幻电影情节所描绘的机器人,具有超强的智慧而威胁人类;此种具有知觉、自我意识,能主动推理与解决问题的程式,称为强AI。然而,科技再怎么发展,也无法创造出人类的意识与智慧。目前AI的发展,例如AlphaGo只会下围棋而不会扫地,而扫地机器人只会扫地而不会下围棋,针对单一功能而发展,或许可以超越人类在该领域有更好的表现,但仍须由人类指挥,没有自主判断的能力,此种程式称为弱AI。我们相信「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若能善用AI的研究成果,相信应该可以造福更广大的人群。


注:
达特茅斯会议:为1956年暑假在美国东北部的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所举行的六到八周的工作坊的简称,由当时任教于该学院的年轻数学系助理教授McCarthy所提议的一个计画而举办的,该计画全名为「达特茅斯夏季人工智慧研究计画(Dartmouth Summer Research Project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并邀请Minsky、Rochester和Shannon等人为发起人。在会议中,共同讨论并确定AI的任务,例如:自动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神经网路、计算学理论、抽象、随机性与创造性等。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