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
 
本期主題:忍辱第一道







佛如花果,眾生如同樹根,
以大悲水饒益眾生,
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
能忍,則慈心增長,恆為眾生善友,
饒益眾生,終成佛果。


忍而菩提苗長

文/普蓮寺日間研經禪修班學員 傳師


  在戶外公園或遊戲場觀察孩子的活動中,我們很容易發現,幼童面對比較大的孩子,或遊戲難度太高、超出自己的能力等不如己意的情況時,孩子們有趨吉避凶的本能,會離開、讓步或由陪同而來的家長幫忙解決困境。

  年齡漸長,自己作決定的機會多了,卻也要不斷在無法改變的現實中,常常忍耐,等待時機、爭取權益。進入社會求職、面對婚姻,有更多做人做事的學習與衝突。經過社會化學習,面對社會多變詭譎的關係,我們以何為甲冑?或者忍氣吞聲,迂迴妥協,就真沒有怨懟嗎?

  退休後因緣際會,去了普蓮寺,讓傳師生命有了大轉彎。上完初級禪修班在等中級班開課時,將《初級禪修教本》好好讀了一遍。發現,如果做得到中台四箴行──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就能超凡入聖。因為內在要慈悲、有智慧,克制自己的身語意,時時為人著想,注意表現在外的聲音與表情是否合宜,態度是否圓融等等,這都是要積極努力的。

  後來才明白,想要有如意的人生,就得修正不清淨的身語意。修行就是「忍」,忍受外面境界所帶來的煩惱,將「敬慈和真」用在生活中。「心」靜下來,人就安定了,「定」之後,看待事物就能更豁達,這是修行學佛的目的之一。

  剛開始在精舍出坡、擔任執事,面對種種事務,總想說個是非曲直、辯個公道出來,不懂思惟「緣起性空」的道理,因為忍不下眼前不如己意的情況,常常興起「何不回歸逍遙日子?」的念頭。師父提醒:「要藉事練心。」自己便硬生生「忍」下來。直到讀了〈達磨二入四行觀〉中的報冤行:「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而恍然大悟。也因為師父時時提點:要覺察、覺照,時時反省自己身語意業。時間久了,才發現許多事因緣改變後,結果就不同了,只是當時無法體會師父的用心;也才明白為什麼師父說:批評、抱怨,不但是慈悲心不夠,更可能因此斷了別人的法身慧命。

  慶幸自己能繼續留在道場,才有機會看到師父不捨眾生,慈悲等待弟子們的轉變,等待弟子們的菩提心苗萌芽、成長,妄心日減。也期許自己遇到境界在反應前或做決定時,以佛法為導航,學習忍一下、停頓一下、想一下,開啟智慧和諧的人生。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