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
 
本期主题:忍辱第一道







佛如花果,众生如同树根,
以大悲水饶益众生,
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
能忍,则慈心增长,恒为众生善友,
饶益众生,终成佛果。


忍辱,超凡入圣之道

文/中台男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一年级 星青法师


  佛经中将我们所住的世界称为娑婆世界,娑婆义即堪忍。堪忍,还可以忍,但也必须忍,忍什么?忍正报色身的体陋质劣、体内脓血屎尿的腥秽,忍病痛、老死的逼迫;忍依报外在的环境,气候恶劣、天灾人祸的侵逼;忍人我间种种的冲突,忍行事作为的诸多不顺遂,如是种种,无人能免。

  众生有趋吉避凶的天性,遇到逆境,本能直接的反应就是抗拒或者逃避,避免不了时,或怪东怪西,找理由以抹除心中不平;或起瞋心,屡屡积怨。相反地,如果境界舒心,便起贪心执着不放。因此心就在这顺逆境界间,反覆摆荡不止,乃至成垢成结,苦哇!由此得知,逼迫的苦果来自这一念心,欲离苦得乐,也当从心上超越,这是唯一的途径。

心行忍辱 莫存顺逆

  面对境界,心当如何安忍?《瑜伽师地论》云:「云何忍辱?谓由三种行相应知:一不忿怒,二不报怨,三不怀恶。」意即面对逆境,能安忍不起愤怒,也不怀恨在心,也不做出令人瞋怨的行为,这是对逆境要能忍恶无瞋,若能忍得下来,便能产生力用,如同《佛说四十二章经》云:「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广义来说,不只逆境要忍,顺境也要能忍。逆境时忍瞋,顺境时忍贪,当六根接触六尘,能忍住贪爱、瞋怒,不令贪爱、瞋怒束缚自己的心,不令无明烦恼染污自己的清净心,方是真忍辱。

  初初行忍,先忍外面的境界,认为是别人不对,因此不与他人计较,表面上看似没有瞋怒,但心中其实有慢心、我执在,有一个「我」在受辱,犹有瞋意在,只是暂时压住没发作出来,称为伏忍。若不能以正念化瞋,多次累积,让瞋念在心中发酵,因缘和合就会爆发。虽然如此,行忍还是得从伏忍阶段开始,一次又一次地练习调伏自心,忍的强度与耐久度,就会慢慢增加。

  进一步要了解,忍辱是学习心能作主,忍心不动,不为瞋毒、贪毒所驾御。众生累劫习气重,六根总是攀缘六尘,因此遇外境时,觉察到瞋念起时,看住它,不随它动、不相续;进一步思惟瞋心危害甚重,瞋心会毒害自己的善根,障蔽清净功德……,借以化除心中的烦恼,不论顺境或逆境,都能够忍得下来,成就无生法忍。

无我正观 常怀慈忍

  古人言:「擒贼先擒王」,了知心是造业的根源,若能忍心不动,于一切境不起分别妄想,任心自在,即能与清净心相应,如四祖道信大师云:「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亦如《大智度论》云:「意清净名忍辱」,达到寂灭忍的境界。

  释迦牟尼佛过去行菩萨道时,有一世为忍辱仙人,遭受歌利王割截手足,其时忍辱仙人,心无所忍之境、所忍对象、无能忍之人,心无四相;非但不起瞋心,更以慈忍心发大誓愿,未来成就佛道,首先将度化歌利王,而成就忍辱波罗蜜。

  开山祖师惟觉安公老和尚曾开示:「修行从凡夫一直到成佛,就是一个『忍』字。『忍』有几种层次:第一是伏忍,第二是顺忍,第三无生法忍,第四寂灭忍。假使能够成就忍辱的工夫,心就定下来了,就能够超凡入圣。」所以忍辱不只是落实修行的实践工夫,更是超凡入圣的殊胜法门,故经言:「忍辱第一道」。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