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
 
本期主题:忍辱第一道







佛如花果,众生如同树根,
以大悲水饶益众生,
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
能忍,则慈心增长,恒为众生善友,
饶益众生,终成佛果。


着忍辱铠,不畏前境

文/中台男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三年级 星真法师


  小时候,自己是个顽皮的孩子,较没有耐心。每当事情不顺己意,便难以抑止内心的瞋火,往往将负面情绪表露在言行上。在瞋恚的驱使下,或口出恶言、或举止躁动,不但伤害了别人,也伤了自己;等到冷静下来,才知道覆水难收。

  《佛遗教经》云︰「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确实,人际关系被破坏以后,有如碎瓷器,虽然可以一块一块地拼凑起来,但有些裂痕永远不能修补。寒山诗云︰「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如实了知瞋心的过患,深深体悟忍辱的可贵;忍辱即良药,为治瞋恚故,当行忍辱法。

  修行学佛,不但要真实面对自己,也要勇敢地接受外境的挑战,再加以千锤百炼,渐渐净化内心的烦恼和习气。这个过程绝不轻松,除了自信、勇气与恒心以外,忍辱更是关键。佛法当中的忍,不是勉强对付,而是运用智慧看破外境,转化心中的恶念。《罗云忍辱经》云︰「为佛弟子常当伏心,恶生即灭,勇中之上。天神帝王虽谓多力,不如忍恶,其力无上。」不论是顺境或逆境,都要坚住正念,保持当前这念心清楚、明白、不动。如此修忍辱行,方能与清净心相应,发挥不可思议的力量。

  昔日,虚云老和尚为报父母恩,发愿三步一拜,由普陀山朝礼至五台山。过程中,虽然遭受风雪与饥饿、疾病与意外,种种生命危机,但老和尚未曾放弃本怀;历时三年,跋涉千里,终究抵达五台山,报答父母深恩。老和尚言:「每每借境验心,愈辛苦处,愈觉心安。因此才悟古人所谓:消得一分习气,便得一分光明;忍得十分烦恼,便证少分菩提。」虚云老和尚的行谊,是后学修行的典范。

  修行如果离开「忍」字,一旦遇到考验,易迷于外境,退失菩提心。能行忍者,则能坚持正因,常顺正道。《佛遗教经》云︰「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菩萨不昧因果,深知一切遭遇皆是过去业因所感,应当甘心甘受,绝对不起瞋恨,而招感未来苦。可见,忍辱是智慧的实践、慈悲的表现,当着忍辱铠,坦然面对一切难关。

  《法华经》云︰「着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也。」如来衣者,不仅仅是有形有相的袈裟,更是这念慈悲忍辱心。凭此清净力量,我们才有办法随处作主,而圆满自利利他的菩萨道。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