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
 
本期主題:忍辱第一道







佛如花果,眾生如同樹根,
以大悲水饒益眾生,
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
能忍,則慈心增長,恆為眾生善友,
饒益眾生,終成佛果。


修忍辱,至佛道

文/中台男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舳法師


  一隻黑羊和一隻白羊在獨木橋相遇,互相爭執先來後到,誰也不禮讓誰,最後在爭吵、推擠中雙雙跌入河裡。忍得了一時,忍不了一世,有的人,吃一點虧就好像被挖了一塊肉一樣;但換個角度想,爭得了一時,也爭不了一世。古人說:「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嘗。」凡事若能退一步,處處為別人著想,「忍」與「讓」不僅能化解不必要的衝突,也是智慧的表現。

  戰國時期,趙國的宰相藺相如和將軍廉頗,是趙王得力的左右手。但廉頗因嫉妒藺相如,所以處處羞辱他、刁難他。藺相如以國家大局為優先,將個人榮辱放一旁,不與之回應,處處躲著、讓著廉頗。當廉頗得知後,羞愧難當,便親自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古云:「將軍額上能跑馬,宰相肚裡能撐船。」愈是有器量、有禮的人,必定更謙讓,所散發出來的氣度和德行,也就更為人所景仰、敬重。

  過去,曾有一位法師向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請法:「眾生難度,要度他,他不但執迷不悟,而且毀謗佛法、辱罵僧眾,真是氣人!」老和尚回答:「佛菩薩看待眾生,就像自己的孩子,孩子做錯了,只希望他改過,怎麼還會對他生氣呢?」

  菩薩修行忍辱當如是思惟:「世間眾生同父母,我如男女行孝養。被他打罵不瞋嫌,勤修忍辱無怨嫉。」舍利弗尊者初發菩薩心願時,因受帝釋天考驗而退失菩薩心,所以行菩薩道還要發菩薩誓願,學習地藏王菩薩大願:「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如此以願導行,以行滿願,才能於忍辱波羅蜜中精進不退。

  開山祖師曾說:「修行沒有別的,就是一個忍字。」能忍別人所不能忍,忍外面的境界、忍內心的煩惱……無所不忍,乃至為眾生忍受地獄之苦,甘之如飴,最後達到忍無忍相。《涅槃經》云:「菩薩修行大涅槃者,作是思惟:『我若不能忍受如是身苦、心苦,則不能令一切眾生渡煩惱河。』以是思惟,雖有如是身心苦惱,默然忍受。」經由修忍辱,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進而修菩薩行門,廣度一切眾生,最終成就佛道。故論云:「能修忍辱,慈悲易得;得慈悲者,則至佛道。」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