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
 
本期主题:临危不乱的智慧







修止,以止息妄心;修观,以破惑证真。
善修止观而安住,面对境界心自朗然,
止观双运,定慧圆融,
自能临危不乱,随缘自在。


方寸不乱 应当学

文/普得精舍住持 见见法师


  三国徐庶,西蜀谋士,正史记载徐庶得知母亲为曹操所缚,于是辞别刘备言:「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须霺,无益于事,请从此别。」追随刘备成就王霸之业是徐庶心中的大愿,但因母亲一事心头大乱,只能放弃。「方寸须霺」,即是成语「方寸已乱」的典故,因为心乱了,无法思考、无法有所作为,「无益于事」,只好「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后来如何,史书没有明确交代,只略知徐庶在曹营并未受重用,更不用提施展抱负。其人生转变足以警示后人──境界现前,方寸须霺的严重后果,不可不知。

正念正智 转危为安

  心是细微的,故曰方寸;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有说方寸造大千。面对境界,这念心把持不住,随着境界心绪飘荡,冥冥随物,方寸乱了,如《大智度论》云:「乱心中不能得见实事,如水波荡不得见面,如风中灯不得好照。」无法把事情看清楚,无法正确决策,当然也无法有效化解危机,人生向下的拐点于是现前。有人怪境界、有人怪命运、有人怪流年,有的人谁也不怪,但闷在心里痛苦纠结「人生好无奈」,却不知自己即是系铃者。

  《杂阿含经》中佛陀提醒弟子:「心动摇时,魔即随缚;心不动摇,魔即随解。是故,诸比丘,多住不动摇心,正念正智,应当学。」何者是魔?何者是危?何者是逆境?明显地,是心念决定了一切。一切顺己意时,心若贪着堕落,安乐之境是可以死人;看似时不我与、困难重重,心若安定不乱,则坎坷之境亦可以活人。

  佛陀将成道之际,魔来干扰,先送美女,再派千万魔军,发大恶声,震动天地。然而菩萨「犹如莲华在于泥水而无所着,如须弥山不可移动……其心澹泊而无增损。」无数劫以来,菩萨修练这方寸之地,于是可以宣誓:「假使三千土地所有境界,皆满中魔各各执剑如须弥山,不能摇动吾一毛矣,况欲害乎?吾心坚强终不倾移。」言毕,美女瞬间老朽更「即时灭去」,「群魔忧慼,悉皆崩散」。这是佛陀亲自演示,当这念心禁得起考验,能忍得不为境界所动乱,是大智慧、大禅定、大自在,必能有大力用,自然转危为安。

止观明静 方寸不乱

  由此得知,世间的成就、人生的操之在己,乃至于危机现前能否轻骑过关,都取决于境界来时,这念心「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于是,如何能临危不乱,是持续千古的话题──泰山崩于前色不变,是为将的治心之道;「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是大勇者的过人之节;「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更是文人冶链心中超然物外的自在。在在证明,回归方寸,在心地上做工夫,「住不动摇心」,应当学。

  以是,佛陀出现于世所演所教的百千妙门,同归方寸,方寸之地即修行之地,《六祖坛经》云:「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心要离相,则须听法后勤修慧观,借由重虑缘真反覆观想事相背后的真理,破除吾人心中积累深重的虚妄执着,行之苟有恒,遇境不乱的工夫「自芬芳」;而慧观要能成就,则要先修止门以定心。

  所以《杂阿含经》云:「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已,亦成于止。谓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止观双运,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正念正智可以现前,于是可以决胜千里。延寿禅师云:「我学佛智,如佛用心,即止观明静也。」是以,佛弟子应以此谨记奉行,止观明静,方寸不乱,应当学。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