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
 
本期主題:修行處處是學習







菩薩為利益眾生,向五明處學。
不斷地學,更於生活中不斷落實所學,
時時返照自心,反省檢討,不斷地覺。
如此,道在日用中,
生活就是學習,生活就是修行。


學無止境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丞法師

  人的一生,從嬰兒時期就開始接受教育,大大小小的事都要學,直到我們長大、年老了,還是在學習,實在是學無止境。由於要學的東西太廣、太多,因此就有「專業人才」專門學習某種才能、技藝。而僧眾出家專修,就是專門學習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同時把所學落實在生活上,進而斷惑證真、利益眾生。

  學習須具足種種助緣,其中最要緊的是心態。自己認為學習應有五種心態:一、願心。二、付出。三、耐心。四、勇敢。五、恆心。首先要有學習的願心,才能啟動後面的學習過程;有「願心」,才會有目標、有動力,促使我們開始學習。因為不懂才需要學習,做任何事情都必須「付出」時間、心力;在學習中難免會遇到挫折、考驗,當遇到困境時,必須有「耐心」,一定要「勇敢」去突破障礙,不然就會半途而廢,前功盡棄,《中庸》云:「君子尊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如此學習就很難成就,所以學習還要有「恆心」。

以願導行心水澄

  佛法道理深廣微妙。學佛,從文字般若開始漸次修行,欲精通三藏十二部經需下苦功,透過語言文字,方能得到佛法的受用。佛經中最完整的翻譯語文是中文,全世界的語言中,中文號稱是最難學的語文之一,然而中文並不是自己的母語。為了要出家學佛,努力學中文,因為唯有如此才能聽聞佛法,學習人生的真理;進而離苦得樂,並令一切眾生皆能遠離無益之苦。在這過程中自己必然要付出時間、體力、心力,不付出就得不到受用;如果當初沒有這樣的願心,也就不會有耐心面對挫折、並且堅持下去。

  《論語》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懂了道理之後,還要思惟、重慮緣真才能有成就。修行除了文字般若之外,更要去落實所學起觀照般若,這些也都要付出時間、體力與心力。過去自己往往忽略了自己的佛性,對自家寶藏視若無睹;現在知道了,不論學習的成果如何,自己都要有勇氣接受。遇到困難除了忍耐,還要有勇氣,才能持續往前邁進。深信這念心沒有障礙,善用自己的佛性,因為本性具足智慧。

但辦肯心恆精進

  除了以上四種心態之外,更要有恆心。佛陀花了三大阿僧祇劫圓滿修行;周利槃特伽尊者雖然不聰明,但是當佛陀給他四字法語──「掃塵除垢」後,卻能精進地把法語背起來,耐心面對自己的不足,付出心力學習,勇敢面對別人的輕視,以恆心精進用功,直到證得阿羅漢果。所以自己也要學習這樣精進不懈的精神。

  不論佛法或世學,任何人要學習成功,都要落實活到老、學到老、修到老。今生遇到了這麼殊勝的心地法門,更要堅持修行。學道者的使命就是要弘揚佛法、普度有情。眾生的根機不同,所以自己必須博學多聞,增長智慧以破塵沙惑,幫助眾生斷除生死流轉之因,同時也成就自己的道業。

  要修行成就,就要以這五種心來學習:有願心,不怕失敗;有耐心,不怕人輕;願付出,不怕艱苦;有勇敢心,不怕挫折;有恆心,不怕惰心。不斷地學、不斷地修,直至道業成就。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