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
 
本期主題:修行處處是學習







菩薩為利益眾生,向五明處學。
不斷地學,更於生活中不斷落實所學,
時時返照自心,反省檢討,不斷地覺。
如此,道在日用中,
生活就是學習,生活就是修行。


善解五明 處處是學習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星性法師

  修行,修正自己的言行,目的在「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故學,即學覺悟的心性之理。當這念心了了分明,如如不動,能作主,處處是學習。

  中台,是菩薩道場。菩薩行者自覺覺他,發大誓願,一心欲願作佛,廣度有情。開山祖師秉諸佛如來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之志,以無盡的悲心願力,創建中台世界,為眾生建造了完善的修行淨土,種種硬體、軟體施設,皆為令眾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只要願意修行,都能在中台淨土中,修福德、修智慧、修禪定,明悟心性,自利利他,成就菩薩行。

菩薩行處 由藉五明

  佛法云:「菩薩求此一切五明,為令無上正等菩提大智資糧,速得圓滿。」開山祖師亦曾開示:「要成就菩薩行,就要向五明處學。」五明包含「內明」,就是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屬於出世法;以及「外明」,包括醫方明、工巧明、聲明、因明,屬於世間法。內明發明心地,依於此心,修習外明、世間種種福慧善法。菩薩悲智雙運,安住大乘心,善開方便門。

  儒家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人人可以為我師。佛法說,修行要假善知識。經云:「善知識者,即是得道全分因緣。」又《大乘起信論》云:「眾生亦爾,雖有正因熏習之力,若不值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為緣,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在中台,得遇大善知識,得聞無上心法,是最殊勝的因緣。在佛教學院,研習經教,明究心性,深入禪定,修學內明;學習世學,如國學、外語、電腦等,屬於外明。有教授法師善知識外緣薰習力,更於每一場全山大法會中,分任各組執事,學習活動規劃,乃至實際執行坡務,處處有善知識。

會熟巧精 明闊心地

  有一次,在香積組大寮切菜區出坡,切豆乾三角片,看著老法師的示範動作,依樣畫葫蘆,自覺不難,就這麼切下去,忽然鄰座的老法師開口說:「可以不用這麼斜,切太斜,邊邊容易破碎。」一句話展現慈悲與智慧。「是。」趕緊調整切的角度,再請教:「請問這樣可以嗎?」「可以了。」「謝謝您指導。」接著,切紅椒條,這位法師又細心指導,如何下刀、如何取長短、如何修整……切工是智慧與定力的養成,細如一片椒條,都是用心處。而素不相識的老法師,只因座位相鄰,見到初學乍練的新手,主動分享經驗,不就是利他的菩薩行?相對地,在被指導的當下,不爭辯,以恭敬心、感恩心學習,方得以繼續提升,得到學習的利益,乃至保持這念心清楚明白,如如不動,學習作主,就是最高的學習。

  「我做得到的,就趕快去做。」開山祖師這一句話,是自己激起信心、發心勇猛無畏的動力。因著這樣的精進,開山祖師圓成了中台世界的建設,為四眾弟子提供了修行的菩薩道場,為世人提供了未來得度的因緣。一句看似平常的話,蘊含了悲智雙運的菩薩精神,以身作則給弟子一路向上的力量。在做得到的部分,趕快去做,很快就會有更多做得到的,如此不斷地有提升的機會,在不知不覺中,心量愈來愈開闊,菩提道亦愈走愈寬廣。

  菩薩向五明處學,發「會、熟、巧、精、明」的願心,五明成就了,就是「明」。五明,是菩薩智慧功德成就之處。學習,時時刻刻保持這念心清楚明白,如如不動、能作主,處處是學習,處處是成佛因。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