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

 

 

健康樂活









安全防疫 守護自他

文/普真精舍護法會諮詢委員、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外科主任 黃章倫醫師(傳倫)


  新冠肺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自2019年底至今(3月1日),在全球超過63個國家已有86000以上的確診人數,並造成2977人死亡,全球致死率超過3%,已經為全人類的健康帶來威脅、醫療資源的投入不斷增加,同時也為人們的各項活動帶來廣泛的影響,並且仍在持續擴大中。

  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燒,少數產生呼吸困難,並在胸部X光片呈現雙側肺部浸潤性病灶(肺炎表現)。後經研究發現,致病原為一新型的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Coronavirus,簡稱CoV)為一群有外套膜之RNA病毒,外表為圓形,在電子顯微鏡下可看到類似皇冠的突起因此得名。目前已知有蝙蝠、豬、牛、火雞、貓、狗、雪貂等,都有可能感染特定的動物冠狀病毒,有些病毒則會造成人類的疾病。在以往發現的六種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中,最為人知的就是在2002年發現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以及在2012年發現的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MERS])。這兩種的病原皆是冠狀病毒,且其初始造成人類的感染皆與動物的接觸有關。前者造成全球8096人確診感染及774人死亡,後者截至2015年6月20日為止,已有1342名患者,其中有513人死亡。經研究發現,此次致病的冠狀病毒與造成SARS的冠狀病毒有79%相似,因此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將此病毒命名為SARS-CoV-2,而世界衛生組織則正式將此次的疾病命名為COVID-19,其中“CO”代表“冠狀corona”,“VI”代表“病毒virus”,“D”代表“疾病disease”,19則代表發生自2019年。

  面對目前的疫情,除了醫界持續努力研發疫苗或有效治療藥物以外,在本文中我們將進一步來了解,如何在疫情中做好自我保護,並且保護他人。

疾病傳染途徑

  要預防傳染疾病,首先要確定此疾病的傳染途徑。目前新冠肺炎較為醫界所認定的傳染途徑,仍是呼吸道飛沫與接觸傳播為主,至於氣溶膠傳播(即空氣傳播)或糞便傳播則尚無明顯的證據。所謂飛沫傳播是指經吸入患者打噴嚏、咳嗽、吐痰或講話時所噴出的飛沫,或經觸摸沾有病原體的物件後,再觸摸自身口、鼻或眼睛時進入身體。而接觸傳播則是指經直接接觸患者的身體,例如:握手、協助患者護理等皮膚的接觸,或經間接接觸沾有病原體的物件,如共用的毛巾、衣物等方式傳播。

自我防護措施

一、良好個人衛生習慣

  1.勤洗手:洗手口訣除了「濕、搓、沖、捧、擦」之外,要能夠徹底洗淨,可透過「內、外、夾、弓、大、立、腕」的步驟來執行(內:搓揉手心,外:搓揉手背,夾:搓揉指縫,弓:搓揉指背與指節,大:搓揉大拇指及虎口,立:搓揉指尖,腕:搓揉至手腕),用肥皂洗40~60秒方為足夠。洗手時機,建議包含吃東西前、照顧小孩前、看病前後、上廁所後、處理呼吸道分泌物如擤鼻涕、打噴嚏後,以及出外返家後。

  2.妥善處理口、鼻分泌物:減少觸摸眼、鼻、口。若需咳嗽或打噴嚏,優先使用衛生紙或手帕,且使用後予以丟棄或將接觸面內折後收起。若無以上物品則建議彎曲手肘,用手肘彎曲處遮住口鼻後咳嗽或打噴嚏,減少飛沫產生。

  3.戴口罩:在開闊通風場所不需佩戴口罩。若有以下情形則建議戴口罩,且以外科口罩為佳:(1)進出醫院須全程佩戴口罩,就診時務必主動告知14日內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以及群聚狀況。(2)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時、免疫力較差者。(3)若在密閉空間或近距離長時間接觸人群者,也可考慮佩戴口罩。

  戴口罩四步驟:開(打開包裝,檢查口罩有無破損)、戴(兩端鬆緊帶掛上耳朵、鼻樑片固定於鼻樑處、口罩拉開包覆下巴)、壓(將鼻樑片輕壓,與鼻樑順形貼緊)、密(檢查口罩和臉部內外上下是否密合)。

  4.身體不適之處理:若有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或呼吸急促,除就醫外,建議在家休息,減少外出或到人多的公眾場所。且出門皆須佩戴口罩,並妥善處理呼吸道分泌物。

二、減少到人口密集的場所

  減少在密閉空間的大型聚會,非必要也勿前往疫情警告區域。

  疾病管制署根據各國疫情提出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共分三級:第一級為注意(Watch),表示提醒注意,對於到該國提醒遵守當地的一般預防措施;第二級為警示(Alert),代表加強預警,若至該國則採取加強防護。最後第三級為警告(Warning),表示避免所有非必要旅遊,建議非必要避免至當地旅遊。

三、增強抵抗力

  維持正常的飲食、規律的作息及適量的運動很重要。營養在抵抗感染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缺乏任何一種營養素,對免疫系統都有不利的影響。均衡六大類營養素的攝取,則剛好可滿足人體一日所需。建議全榖雜糧類每日應攝取3~6碗,每日早晚1杯乳品類,豆類等含蛋白質的食物,每餐大約吃一掌心的份量剛剛好;蔬菜類每餐至少攝取煮熟後體積比拳頭多一些才足夠,水果每餐吃一個拳頭大小的份量,以及烹調油脂每日食用約4~5茶匙內。此外,別忘了每餐攝取1茶匙的無調味堅果種子(約一大拇指節量)。

  適量抗氧化物有助免疫力,維生素C、E及β-胡蘿蔔素皆為抗氧化物的最佳來源。其中大部分的蔬果皆含有維生素C,深色有色蔬菜中則有β-胡蘿蔔素,而維生素E的主要來源為植物油。還要記得足量喝水,水是維持生命的必要物質,當水分的攝取不足時,會造成體內呼吸道及腸胃道系統黏膜的細胞收縮產生裂隙,進而使病原體有機可乘。而一日水分的建議攝取量為6~8杯,約1500~2000毫升。

四、施打其他呼吸道疾病疫苗

  雖然目前尚無針對新冠肺炎的疫苗問世,但若能透過施打流感疫苗或肺炎鏈球菌疫苗等方式,減少此類呼吸道疾病的發生,除了減少得病的機會,也能減少因產生肺炎而增加疑似個案,降低醫療資源的負擔。

常見的防疫消毒劑介紹

  1.漂白水:漂白水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鈉(NaClO),能使微生物的蛋白質變質,有效殺滅細菌、真菌(黴菌)及病毒,其殺菌、抗病毒效果最佳。但也是刺激性最高的,即便稀釋後同樣會刺激人體皮膚與黏膜,不建議做為手部清潔使用,只能用於環境的消毒與清潔。針對新型冠狀病毒之消毒,疾管署建議在一般環境(如家具、廚房)使用1:100的稀釋漂白水(0.05%或500 ppm),但如果是浴室或馬桶表面則應使用1:10的稀釋漂白水(0.5%或5000 ppm),每天使用當天泡製的漂白水消毒一次。擦拭環境後停留10分鐘,再用一般清水擦乾淨即可。記得使用時須佩戴口罩及戴手套避免刺激,且須在通風狀況下進行。

  2.酒精:酒精能引起蛋白質變性及降解,導致病毒、細菌等病原死亡。主要使用濃度為75%,因為高濃度酒精(95%)只能將病菌表面蛋白凝固,無法順利穿透並殺死病菌。在無法執行完整洗手時可用酒精清潔手部,亦可沾取適量酒精,來擦拭時常接觸的物品,如手機、鍵盤或滑鼠等表面,以保持清潔。

  3.乾洗手液:成分主要為酒精及三氯沙(Triclosan)等。其中三氯沙具有抑制微生物生長之效果,但有刺激皮膚、干擾人體荷爾蒙分泌、損害免疫系統的疑慮或可能造成過敏。亦不建議長期大量使用。

  4.次氯酸:次氯酸(HClO)結構和漂白水類似,能穿透無套膜病毒,破壞細胞膜蛋白結構,有一定抗病毒作用。在適當濃度與劑量下,可做為生活抗菌使用,擦拭環境物品、清潔地板。

結語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我們雖然不可掉以輕心,但亦不需過度恐慌。了解病毒的傳染途徑,用平常心做好各項防護措施;多一分關懷,對於因為防疫措施所帶來的不便,能平和以對,互相提醒、互相包容,當每個人都能做好防護措施就是守護他人及守護自己健康最有效的方法。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