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
 
本期主题:跨越我慢山 天地无限宽







慢心若起,自是非他,则种种障碍生。
我慢山高,烦恼厚重,与道相违,离家转远。
若能以谦敬,伏慢心;以慧观,破我执,
跨越我慢高山,天地自然宽阔。


慈悲谦和 向佛学习

文/普丰精舍大乘解行研经班学员 传一

  过去年轻气盛,做人做事理直气壮,自认有理走遍天下,胸怀「凭天理以度春秋」的想法,得理不饶人的态度,常令对方恼羞成怒,却还自认为是择善固执、是对的,甚至认为这就是正义,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

  从事服务业,在职场上必须以柔软的态度对人。然而,这是基于工作的需要,并非出自真心。学佛之后,透过听经闻法,慢慢了解到过去自以为是的习气。未遇到境界时,误以为自己已做到虚怀若谷;一旦境界现前,才发现原来自己仍存在着傲慢的习气,若非细细觉察,实不易发现;于是学习修正自己的观念、作为。

细心觉察 慢心伏

  今年回山受八关斋戒,来自海内外四千位戒子同时求戒,因缘殊胜难得,因此在戒坛中自己特别用功,不论是聆听讲戒还是静坐,都一心专注,发愿求受上上品戒。然而休息时间,突然传来后排学员窃窃私语的声音,当下很不以为然,于是便大动作地拿起经本默诵,想借此提醒对方,戒会期间是禁语的。没想到说话声竟然愈来愈大,自己心中很不悦,也开始发出轻微的诵经声,自以为是地认为这样能达到提醒对方的目的。然而,这么做非但未能提醒后排的学员,反而引来前排的学员频频回头,自己却浑然不觉。直到邻座的师兄善意地用手肘轻触提醒,才发现无形中,自己也成为影响他人的人。虽然当下马上停止诵经,可是心里仍不服气地认为:我在「用功」、「提醒」他们,我是「正确的」。

  直到上了大乘解行研经班,课堂中提及「迷时师度,悟了自度」,便用这个偈语自我检视,才恍然大悟,原来之前在戒坛中的行为举止,全然是自己的慢心作祟。学佛多年,一直自认为懂规矩,所以想借由诵持《金刚经》的动作去「提醒」、「教育」别人,仔细分析这其实是自己粗暴的傲慢心,诚如《地藏经》所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在戒坛内用功,本要收摄身心,所谓「摄心为戒」,要往内看以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而非向外看去检讨别人的过失。自己的心为境所转,就证明自己的心不专注,不断地向外攀缘、起分别。所以,修行不在于学佛的先后或时间的长短,重点是能否时时刻刻觉性现前,保持这念心清楚明白、作主。因为慢心,才会自认为比别人更有觉性、更懂规矩,当下惭愧不已。

落实佛法 慈悲长


  开山祖师惟觉安公老和尚开示的「中台四箴行」──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就像一把尺,用以衡量自己的言行有没有偏邪。以恭敬心待人接物,就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视一切众生如同自己的师长、亲眷,慈心相待,就能降伏慢心。师父说学佛很简单,就是检讨反省、惭愧忏悔。禅堂内是道场,生活中也处处是道场。努力在生活中落实佛法的道理,发现自己的起心动念改变了:渐渐地能以慈悲、柔软心包容周遭的人事物,能诚心地赞叹别人;即便起了烦恼,也能在短时间内调伏。

  《华严经》云:「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仔细想想,修行学佛,不正是要学佛的身口意吗?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与人相处,要怀抱着一颗体谅别人的慈悲心,与众生融洽共处,因为「众生欢喜,诸佛欢喜」。期许自己发无上菩提心,最终能成就佛道!



单元首页